
伛偻。踽,通“ 傴 ”。《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旁行踽僂,又疥且痔。” 李善 注:“踽僂,傴僂也。”
“踽偻”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ǔ lǚ,其含義可結合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本義:指身體彎曲、駝背的狀态,與“伛偻”(yǔ lǚ)意義相近。
古籍用法:多用于形容因年老、疾病或疲勞導緻的體态彎曲,常見于古文或書面語中。
與“伛偻”的關系:
與“佝偻”的區别: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詞語(如“褴褛”“伛偻”等)的區别,可參考來源網頁。
《踽偻》是一個形容詞,表示一個人行走時身體呈現前傾、彎曲的狀态或姿态。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行走時姿态不端正、缺乏自信或精神不振。
《踽偻》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踽”部的部首是“足”(走字旁),筆畫數是11;“偻”部的部首是“人”(亻),筆畫數是13。
《踽偻》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于《戰國策·魏策》這本書中。它形容一個人走路時身體前傾、彎曲的狀态。
《踽偻》的繁體字為「踽僂」,字形上稍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踽偻」分别有不同的寫法。例如,「踽」可以寫作「踞」或「距」,而「偻」可以寫作「僂」或「侶」。這些寫法都可以表示相同的意思。
1. 他一路踽踽而行,似乎背負着世界的重擔。
2. 看到他的踽偻身影,我知道他今天一定遇到了困難。
3. 他的踽偻姿态表明他缺乏自信。
1. 踽踽獨行:形容一個人孤獨、寂寞地行走。
2. 踽踽涼涼:形容一個人孤獨、冷清的境況。
3. 背負踽踽:形容一個人承擔着重擔、孤獨地前行。
1. 彎腰駝背
2. 籠着身子
3. 彎腰垂頭
1. 挺胸擡頭
2. 筆直行走
3. 昂首闊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