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鉢吒的意思、鉢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鉢吒的解釋

僧人用以裹身的獨幅氈。梵語的音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鉢吒”是佛教梵語音譯詞,原詞為“pātra”,在漢語典籍中多作“缽多羅”或“缽盂”,指僧人使用的食器。《漢語大詞典》中釋義為“僧徒食器,底平,口略小,形圓稍扁,用泥或鐵等制成”。該詞由“缽”(盛飯器)與“吒”(表音成分)構成,屬佛教傳入後産生的複合音譯字。

從佛教儀軌角度,“鉢吒”在《四分律》中規定為比丘“六物”之一,象征僧人乞食修行的身份。其形制有嚴格規範,容量需符合戒律,如《摩诃僧祇律》記載“大者三鬥,小者一鬥半”。唐代義淨《南海寄歸内法傳》特别強調“制底稍匾,持須手捧”,說明其使用方式與宗教意義。

該詞在漢傳佛教文獻中出現頻率較高,如《法苑珠林》卷二十載:“持鉢吒乞食,次第而食。”現代佛教研究著作中,印順法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亦多次引述相關戒律條文。

網絡擴展解釋

“鉢吒”是一個源自梵語的音譯詞,主要用于佛教文化中。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鉢吒”指僧人裹身用的獨幅氈,即一種無接縫的整塊布料或毛氈,常用于僧侶服飾。這種衣物體現了佛教戒律中對簡樸生活的追求。

  2. 詞源與語言背景

    • 梵語音譯詞,可能與佛教儀軌或僧侶服飾相關術語有關。
    • 漢字“吒”本身有“吆喝”“慨歎”等義,但在此詞中僅作音譯用,無實際含義關聯。
  3. 相關擴展

    • 在佛教典籍中,類似音譯詞較多(如“缽咤”),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
    • 現代漢語中,“鉢吒”極少使用,更常見于古籍或佛教文獻。

注意:以上解釋綜合了多個來源,但因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進一步查閱《佛學大辭典》或專業佛教文獻以确認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

暴新鮮避雷線補敝起廢倉颉常模掣曳崇年楚妘防空哨焚枯食淡夫家符禳伏钺革音歸節紅口白舌候潮互插活頭兒菅蒯漸伸線交股刀交貨教唆犯解探精赤浄住舍機汽畸異赍志以沒聚觀戡天孔道陵慢路塍妙彩盿盿配位前街後巷請婚青罩情之所鐘屈巵掃穴山高海深石苋首府說衛悚戰陶漁潼華通令瓦縫尉安文廟穩穩沉沉汙官無了根蒂烏鵲歌涎言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