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個奸佞的人。指 北齊 鄒孝裕 、 陸仁惠 、 盧元亮 。《北齊書·外戚傳·胡長仁》:“左丞 鄒孝裕 、郎中 陸仁惠 、 盧元亮 厚相結託。 長仁 每上省, 孝裕 必方駕而來。省務既繁,簿案堆積,令史欲諮都座,日有百數。 孝裕 屏人私話,朝退亦相隨, 仁惠 、 元亮 又伺間而往,停斷公事,時人號為三佞。”
“三佞”是一個曆史詞彙,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基本定義
“三佞”指三個谄媚奸詐的人。其中“佞”意為巧言谄媚、品行卑劣(),常用來形容奸臣或阿谀奉承之徒。
曆史人物指向
該詞特指北齊時期的三位官員:鄒孝裕(左丞)、陸仁惠(郎中)、盧元亮。三人結黨營私,幹預朝政,借職務之便中斷公務處理,私下與權臣胡長仁勾結,被時人諷刺為“三佞”()。
據《北齊書·外戚傳·胡長仁》記載,三人常利用職務之便私下密謀,甚至在胡長仁辦公時頻繁與其接觸,導緻政務積壓。他們的行為引發不滿,最終被貼上“三佞”标籤,成為奸佞小人的典型代表。
如今“三佞”多用于比喻結黨營私、品行不端的小群體,常見于曆史評論或文學作品中,借古諷今()。需注意該詞使用場景較特定,多與曆史典故相關。
《三佞》指的是中國古代史書《史記》中的一個篇章,也是一個漢字詞語。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對君主忠誠,并能用智謀幫助君主達到統治目的的人。
《三佞》這個詞的部首是三,總共有6個筆畫。
《三佞》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史書《史記》中的《越王勾踐世家》篇章。在這個篇章中,作者用“三佞”來形容勾踐的三個賢臣,他們分别是範蠡、壯士種和鐘繇。他們以智謀扶助越王勾踐,成功奪回失地,重建國家。
《三佞》的繁體字為「三佞」。
根據字形演變,古時候《三佞》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基本上與現代寫法相似。
他被封為國相,被後世稱為“三佞”。
三佞人才、三佞之士
能臣、謀士、智囊
奸邪、奸佞、閹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