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偏邪不正之言。《新唐書·後妃傳下·憲宗郭後》:“毋拒直言,勿納偏言。”
(2).猶片言。 宋 田況 《儒林公議》卷上:“上既廢 郭 後,羣臣無敢言者。時 孔道輔 為禦史中丞, 範仲淹 居諫職,知不可以偏言奪,乃相與率臺諫合入,伏閤拜疏。”
“偏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指帶有偏見、不公正或歪曲事實的言論。例如《新唐書·後妃傳下》中提到“毋拒直言,勿納偏言”,強調應拒絕偏頗之語。這一用法常見于古代文獻,用于警示人們避免被片面之詞誤導。
在特定語境下,“偏言”也可指簡短的言辭或零散的語句。如宋代田況《儒林公議》中記載,範仲淹等人因“知不可以偏言奪”,選擇聯合進谏,此處“偏言”即指零散的谏言。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偏聽偏言”的用法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古籍《潛夫論》或相關曆史文獻。
《偏言》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不公正的言辭、不客觀的陳述或片面的觀點。
《偏言》的拆分部首為“人”和“言”,總計9個筆畫。
《偏言》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的“聞之若蜚、言之若便”的記載,意味着言辭誇張、不真實。
《偏言》的繁體字為「偏言」。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偏言》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表述,如“偏言”、“偏言”等。
他的觀點總是帶有明顯的偏言,缺乏客觀性和全面性。
偏見、偏執、偏心、偏離等。
歪曲、偏頗、個别、片面。
客觀、公正、全面、正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