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噓氣使硯中凝結的墨汁融解。 宋 周必大 《題東坡上薛向樞密書》:“是日其生朝也。身為二千石,士民當盈庭為壽,不則與家人飲食燕樂,乃齋心呵凍,極陳國計,其賢于人遠矣。”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六》:“簡擇數條,附此録之末,以不沒其篝燈呵凍之勞。”參見“ 呵筆 ”、“ 呵硯 ”。
“呵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解釋:
基本含義
該詞主要指用呵氣的方式溫暖凍僵的手或融化結冰的筆硯。例如在寒冷天氣中,文人書寫時需呵氣使墨汁解凍,如宋代周必大《題東坡上薛向樞密書》中提到的“齋心呵凍”。明代孫承宗的詩句“呵凍提篙手未蘇”也描繪了類似場景。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冬季寒冷環境下的動作,尤其是需要堅持書寫、勞作時的狀态。例如:“篝燈呵凍之勞”形容寒夜寫作的艱辛。
可能的誤解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形容詞,表示“寒冷到讓人發抖”,但這一用法在權威文獻中較少見,更常見的仍是動詞性用法。
近義詞與關聯詞
類似詞彙包括“呵筆”“呵硯”,均指向通過呵氣解決書寫障礙的行為。
總結來看,“呵凍”的核心意義是通過呵氣應對寒冷帶來的不便,多見于文學作品中刻畫艱苦環境下的堅持。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宋代及明代文獻中的用例。
《呵凍》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嘲笑、譏諷凍得發抖,以及諷刺冬天寒冷的天氣。
《呵凍》的部首是口,總共有6個筆畫。
《呵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這個詞出現在文學作品或民間語言中用來形容冬天天氣的寒冷。
繁體字中,呵凍的寫法是「呵凍」。
在古代漢字中,「呵凍」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
1. 他站在寒風中呵凍的人們,心中充滿了憤怒。
2. 她冷笑着呵凍那些沒有及時穿上厚衣的人。
1. 呵叱(嘲笑、譏諷)
2. 咬牙切齒(指對某人極其痛恨或不滿)
3. 發抖(由于寒冷、害怕等而身體顫動)
4. 寒冷(氣溫很低)
1. 諷刺
2. 嘲笑
3. 嘲諷
1. 暖意
2. 舒適
3. 溫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