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youth is to be regarded with respect—the younger generation will surpass the older] 後生:青年人。青年人可以積學成德,值得敬畏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也。——《論語·子罕》
謂青年勢必超過前輩,令人敬畏。《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邢昺 疏:“言年少之人足以積學成德,誠可畏也。” 三國 魏 曹丕 《答吳質書》:“後生可畏,來者難誣。” 宋 蘇轼 《次韻子由五月一日同轉對》:“後生可畏吾衰矣,刀筆從來錯料 堯 。” 蘇曼殊 《慘世界》第十回:“你們青春年少,正是後生可畏之時,還望努力自重才好。”
“後生可畏”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hòu shēng kě wèi,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和用法:
以上内容綜合了《論語》經典出處、曆代注釋及現代用例,全面解析了“後生可畏”的文化内涵與實際意義。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典故細節,可參考相關來源。
意思:
《後生可畏》是一個成語,表示年輕人有着無限潛力和可怕的競争力,年輕人很值得引起重視和重視。
拆分部首和筆畫:
《後生可畏》拆分成四個字:後(口,彳)生(一)可(口,⺗)畏(田,⺆)。總共筆畫數為14畫。
來源:
《後生可畏》來源于《論語》,原文出自《論語·學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聖人也。”這句話意為師由前人選擇,經過挑選能夠效法的優良老師,發現壞老師則改正。因此年輕人有着無限潛力,可以成為令人欽佩和可怕的對手。
繁體: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後生可畏" is written as "後生可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後生可畏" 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例句:
1. 他是一位年輕有為的企業家,真是後生可畏。
2. 這位年輕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令人驚歎,後生可畏。
組詞:
組詞有:後生、可畏。
近義詞:
近義詞有:年輕有為、年輕有為有望。
反義詞:
反義詞有:前輩、老前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