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禁闱。指内宮。 唐 元稹 《酬友封話舊叙懷十二韻》:“會遣諸伶倡,篇篇入禁圍。”
(2).帝王外出,儀衛人員環繞,謂之“禁圍”。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故事一》:“車駕行幸,前驅謂之隊,則古之清道也。其次衛仗,衛仗者,視闌入宮門法,則古之外仗也。其中謂之禁圍,如殿中仗。”《宋史·禮志十七》:“自 鹹平 中,車駕每出,金吾将軍帥士二百人執檛周遶,謂之禁圍。”
“禁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含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部分釋義來源見)。
禁圍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限制、禁止圍繞等含義。其拆分部首是“⺅”和“囗”,其中“⺅”為人的部首,表示與人有關的意思,而“囗”則表示圍、圈的意思。
禁圍總共有9個筆畫。
禁圍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在古代,為了限制或者禁止某些活動的發生,人們會設置圍欄或圈定範圍,以表示這種限制。後來,由于想要表達“禁止圍繞”的含義,于是将“⺅”和“囗”組合而成了“禁圍”這個詞。
禁圍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禁圍」。
在古代,禁圍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古時候的禁圍用象形符號表示,寫作“⺅囗”。
1. 請記得,在這個區域内禁圍。
2. 這是一個禁圍的标志,請勿闖入。
3. 禁絕往這個地方圍堵,否則将受到處罰。
禁止、圍牆、圍欄、圍觀、圍困
限制、禁止、禁令、禁止圍繞
允許、放開、開放、解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