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國家的光榮。《國語·魯語上》:“且吾聞以德榮為國華,不聞以妾與馬。” 韋昭 注:“以德榮顯者,可以為國光華也。” 漢 張衡 《西京賦》:“徒恨不能以靡麗為國華。” 梁啟超 《新民說·論6*公德》:“故政治之不進,國華之日替,皆此之由。”
(2).國家的傑出人材。《後漢書·方術傳論》:“至乃誚譟遠術,賤斥國華。” 唐 韓愈 《除崔群戶部侍郎制》:“地官之職,邦教是先,必選國華,以從人望。”
(3).喻指國中珍品。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知音》:“蓋聞蘭為國香,服媚彌芬;書亦國華,翫澤方美。” 明 方孝孺 《上蜀府啟》:“ 謝公 墨竹暨詩風度英妙,足為國華。”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國華漢語 快速查詢。
“國華”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解釋可綜合古典文獻和現代用法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源自《國語·魯語上》:“以德榮為國華”,指以德行顯赫者為國家的光輝象征。這一含義強調道德或成就對國家聲譽的貢獻,如梁啟超曾用“國華”批判政治弊端對國家形象的損害。
《後漢書》和韓愈的制書中均提到“國華”代指國家棟梁,如唐代韓愈在任命崔群為戶部侍郎時,稱其為“國華”,體現對人才的重視。
部分典籍将“國華”引申為國家的珍貴物産或文化精髓,例如張衡《西京賦》中“徒恨不能以靡麗為國華”,暗指未能以奢華之物彰顯國家風采。
在當代,“國華”可泛指國家的繁榮昌盛,如“國華”作為成語時,強調國家強盛與人民幸福的雙重内涵。
作為名字時,“國”象征國家抱負,“華”寓意光彩與繁榮,組合後寄托了對個人成為國家棟梁或為國家争光的期望。
“國華”一詞兼具古典與現代意義,既可指代國家榮耀、人才、珍品,也可用于表達對個人或國家發展的美好願景。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