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伏兵的意思、伏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伏兵的解釋

[(troops in) ambush] 戰前潛伏的軍隊

詳細解釋

埋伏下來伺機襲擊敵人的軍隊。《史記·淮陰侯列傳》:“ 信 乃益為疑兵,陳船欲度 臨晉 ,而伏兵從 夏陽 以木罌缻渡軍,襲 安邑 。” 唐 于鹄 《出塞曲》:“逢著降 胡 説, 陰山 有伏兵。”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西域用兵始末》:“伏兵四起,旌旗耀目。” 許傑 《慘霧下》:“呵!這邊有伏兵呢!不要再追了罷!”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伏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預先隱藏、伺機發動突襲的軍隊,也可比喻暗中等待時機的人或力量。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定義

伏兵(拼音:fú bīng)源自軍事術語,指在戰争中預先埋伏于隱蔽處,待敵軍進入攻擊範圍後突然出擊的戰術部隊。這種戰術強調隱蔽性和突然性,常用于截擊、包圍或擾亂敵方陣型。

二、曆史與文學用例

  1. 古代戰争實例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曾“伏兵從夏陽以木罂缻渡軍”,成功突襲安邑;《三國演義》中也有“外設伏兵”的戰術描述。
  2. 詩詞中的意象
    唐代詩人于鹄在《出塞曲》中寫道:“逢著降胡說,陰山有伏兵”,通過伏兵渲染邊疆戰事的緊張氛圍。

三、引申與比喻

現代語境中,“伏兵”可比喻隱藏的危機或潛在對手。例如商業競争中,對手可能暗藏“伏兵”策略,伺機搶占市場。

四、相關戰術特點

五、現代應用

在策略類遊戲中(如《三國志12》),伏兵常具備隱形、削弱敵軍屬性等功能,體現其戰術價值。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戰例或文學引用,可查閱《史記》《三國演義》等原著,或參考權威詞典(如、2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伏兵》這個詞,是指潛伏在敵人背後、隱藏起來待命的戰士或軍隊。下面是該詞的相關信息: - 拆分部首:木(mù)+ 目(mù) - 筆畫:總共十一畫 - 來源:《左傳·哀公二十一年》:“伏兵于棘阪。” - 繁體:伏兵 - 古時候漢字寫法:皿(mǐn)+ 木(mù)+ 目(mù) - 例句:夜幕降臨之際,敵軍不料遭遇伏兵的襲擊。 相關詞彙: - 組詞:伏擊、伏擊戰、暗示、陰謀等 - 近義詞:僞裝、埋伏、待命等 - 反義詞:正面作戰、開放戰鬥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