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風尚浮薄。《淮南子·齊俗訓》:“百姓糜沸,豪亂暮行逐利,煩拏澆淺。” 明 何景明 《<武功縣志>序》:“風尚澆淺而德實靡貞,其治不可長也。”
"澆淺"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其核心含義指浮薄、不淳厚,多用于形容社會風氣、人情或學識修養等抽象事物。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文獻的詳細解釋:
浮薄不深厚
指風俗、人情或品性等缺乏敦厚質樸的特質,流于表面化。
例:南朝《宋書·周朗傳》載“凡治者何哉?為教而已。今教衰已久,民不知則,至隨世澆淺。”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第5冊,第1431頁。
學識淺薄
引申指學問或思想缺乏深度,流于膚淺。
例:明代《萬曆野獲編》評某些文人“識見澆淺,徒以詞藻自炫”。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763頁。
二字複合後強化了“缺乏深厚内涵”的貶義色彩,屬并列式複合詞。
《宋書·列傳第三十二》
“自釋教流東,適未尤著,……迄于今時,禅戒群下,而慧業未深,澆淺競起。”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宋書》,1974年版,卷八十二。
清代顧炎武《日知錄》
批判晚明學風:“士子束書不觀,但取程文摹仿,澆淺成習。”
來源:《日知錄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卷十六。
現代漢語中,“澆淺”偶見于文史研究,多用于批判性語境:
來源:《現代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0年)第4卷,第321頁。
收錄“澆淺”詞條并釋例:訪問鍊接(需訂閱)
檢索古籍用例:古代漢語庫
對“澆”的釋義佐證其“薄”義(商務印書館,2005年修訂版)。
以上内容綜合權威辭書、經典文獻及學術語料庫,釋義與用例均嚴格依據典籍原文,确保考據嚴謹性。
“澆淺”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風尚浮薄
指社會風氣或人的品行浮誇、不淳厚。這一解釋被多個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線上詞典)收錄,是核心含義。例如:
澆灌不足(引申義)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到其字面含義為“澆灌水源不足,導緻作物生長不良”,并引申為“做事不認真、不盡力”。但此用法較少見于古籍或權威文獻。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淮南子》《武功縣志》等原文,或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半日笞鬭癡濁垂袖大媒當兒蛋人東羌飛鱗鋒角拱頂刮喇貫練桂花餅韓杯好日頭煇麗計較锱铢京洛塵寖染濟貧拔苦犒赉口吧吧口達髡躶勞生璘玢禮正銮江馬尼拉麻門史名材内詳盤瓠磐石之固潘溢潛隳譴勑企崇挈囊熱嘈嘈桑田碧海懾悚石龛施巧十思世祚抒詞鼠禍説詞鐵網通微通心往誨罔泱洧盤夏橘小坡嚣庶西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