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觀身的意思、觀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觀身的解釋

謂觀察自身的道德修養。《老子》:“以身觀身。” 唐 李程 《賦得竹箭有筠》詩:“方持不易操,對此欲觀身。” 宋 蘇轼 《送參寥師》詩:“閲世走人間,觀身卧雲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觀身是漢語中具有哲學與宗教意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字面釋義 "觀"為觀察、審視,"身"指人的軀體。組合後意為通過内省或修行方法觀察身體的本質狀态。此概念源于佛教術語"觀身不淨",屬于四念處修行法之一。

二、宗教實踐内涵 在佛典《增壹阿含經》中,觀身被定義為"觀察此身從頭至足,種種不淨充滿",強調通過觀照肉身無常、污穢的本質破除對形相的執着。這種修行方法被大乘佛教納入三十七道品體系。

三、哲學擴展意義 宋明理學吸收該概念,如朱熹提出"觀身察己"說,主張通過身體感知推究天理。清代《佩文韻府》收錄"觀身"詞條,釋義延伸至對生命存在的本體論思考。

四、現代應用範疇 當代心理學借用該詞描述身體覺察(Body Awareness)療法,指通過專注呼吸、肌肉感知等生理信號實現心理調節,相關研究見于《臨床心理學雜志》身體導向治療專題。

主要參考資料:

  1. 佛學大辭典(中華書局2002版)
  2.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數字版)
  3. 中國哲學史(馮友蘭著)

網絡擴展解釋

“觀身”是一個源自道家及古典文學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是通過觀察自身來反思道德修養。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觀身”指通過内省的方式,觀察自身的言行、道德狀态,以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這一概念強調自我審視與精神提升的結合。

二、出處與演變

  1. 道家思想根源
    最早見于《老子》第五十四章:“以身觀身”,主張通過觀察自身來理解普遍規律,體現道家“内觀自省”的哲學觀。
  2. 文學化發展
    唐代詩人李程在《賦得竹箭有筠》中寫道“對此欲觀身”,将觀身與竹的堅韌品格類比,表達堅守操守的志向;宋代蘇轼《送參寥師》中“觀身卧雲嶺”則融入禅意,體現超脫世俗的修養境界。

三、字義拆解

四、應用場景

多用于古典詩文或哲學讨論中,現代語境下較少使用,但在傳統文化研究、修身類書籍中仍有體現。需注意與佛教“觀身不淨”等概念區分,後者側重對肉體的否定,而“觀身”更偏向積極的内省。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老子》原文或唐代李程、宋代蘇轼相關詩作。

别人正在浏覽...

拜牋百思不得其解百足不僵編刬表裡相依彬彬有禮彼我不孕采綴慚懅長垜承流崇飾春朝廚養臣淡素打雄電瞛狄道帝靈放情發棠之請烽偵浮僞膏火高攀格化孤苦伶仃故事黑精阖坐奸故甲子雨塉确鸠茲老蚌連罡缭祭馬金南慢藏誨盜滿座風生乃眷潑污水謙益奇赢術舌頭石帆詩雄塌車穨法頹虧脫殼金蟬逶隨五雲城相親仙山小教小死諧聲新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