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nsu Corridor] 甘肅省西北部狹長高平地,海拔約1000—1500米,南為高峰的祁連山,北部為相對高差不大的北山,長1000公裡,寬從幾公裡到100公裡,依靠祁連山冰雪融水灌溉,成為中國西北重要農牧業地區,并且自古為溝通西域要道,絲綢之路也過這裡
在 甘肅省 西北部 祁連山 以北、 合黎山 和 龍首山 以南、 烏鞘嶺 以西。因在 黃河 之西,故名。東西長約一千公裡,南北寬約一百至二百公裡。自古是通往 新疆 及 中亞 、 西亞 的要道。 聞捷 《小香》詩:“從 三門峽 遷移來的 小香 ,如今是這樣的深愛 河西走廊 。” 華山 《大戈壁之夜》:“剛進 河西走廊 的時候,綠洲這樣豐潤,青蔥,映着 祁連山 的連峰積雪。”
河西走廊是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地理與曆史文化概念,指位于黃河以西、祁連山與北山(含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等)之間的狹長通道。其名稱由三部分構成:
從地理範圍看,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全長約1000公裡,寬度在數公裡至200公裡間。作為絲綢之路咽喉要道,漢代在此設立"河西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漢書·地理志》記載該地"隔絕羌胡,使南北不得交關",成為中原王朝經略西域的戰略支點。
文化融合特征顯著,佛教藝術通過此通道傳入中原,敦煌莫高窟、榆林窟等世界文化遺産保存了大量融合印度、波斯與中國藝術風格的壁畫與雕塑。唐代詩人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王之渙"春風不度玉門關"等名句均創作于此區域。
現代地理學界定其涵蓋甘肅省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嘉峪關五市,作為新亞歐大陸橋核心段,蘭新鐵路、連霍高速公路貫穿全境,2020年國務院批複的《河西走廊國家文化遺産線路保護利用規劃》将其定位為"中華文明标識體系重要組成部分"。
河西走廊是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地理和文化通道,具有獨特的地理特征與曆史意義。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詳細解釋:
位置與範圍
河西走廊位于甘肅省西北部,黃河以西,呈西北-東南走向,夾在祁連山與北山(包括巴丹吉林沙漠、合黎山等)之間。東西長約1000公裡,南北寬約100-200公裡,最窄處僅數公裡。
地形與氣候
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依賴祁連山冰雪融水形成綠洲。地勢平坦,多為山前傾斜平原,平均海拔約1500米。
古代交通樞紐
作為絲綢之路的核心通道,連接中原與西域,是佛教東傳、商旅往來的必經之路。漢武帝時期在此設“河西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和“兩關”(陽關、玉門關),鞏固邊疆。
軍事與文化交流
曆史上隔絕青藏高原與蒙古高原遊牧民族,保障中原安全。同時成為中原士族避亂、多元文化交融的場所。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曆史事件或地理細節,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完整内容。
别開蹊徑避寒不容置辯嶒崚纏牽沉浮俯仰撐目兔楚台蕩酒擔羞淡伫大容大早德意志第三帝國端量凡馬翻譯官酣鬯憨寝橫涕合注紅薯黃麻降挹撿漏驕臣捷句疾夫金鑪酒伴舉高鞠華恐慌萬狀空峽連肩樓上冥思苦想撓渎弄法平敞契悟缺略屈光度容保三節兩壽勝券思想私謝訟書酸衷頭囟脫膠外邦五禅閑牙磕鮮整諧美斜掩心慈面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