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nsu Corridor] 甘肅省西北部狹長高平地,海拔約1000—1500米,南為高峰的祁連山,北部為相對高差不大的北山,長1000公裡,寬從幾公裡到100公裡,依靠祁連山冰雪融水灌溉,成為中國西北重要農牧業地區,并且自古為溝通西域要道,絲綢之路也過這裡
在 甘肅省 西北部 祁連山 以北、 合黎山 和 龍首山 以南、 烏鞘嶺 以西。因在 黃河 之西,故名。東西長約一千公裡,南北寬約一百至二百公裡。自古是通往 新疆 及 中亞 、 西亞 的要道。 聞捷 《小香》詩:“從 三門峽 遷移來的 小香 ,如今是這樣的深愛 河西走廊 。” 華山 《大戈壁之夜》:“剛進 河西走廊 的時候,綠洲這樣豐潤,青蔥,映着 祁連山 的連峰積雪。”
河西走廊是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地理和文化通道,具有獨特的地理特征與曆史意義。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詳細解釋:
位置與範圍
河西走廊位于甘肅省西北部,黃河以西,呈西北-東南走向,夾在祁連山與北山(包括巴丹吉林沙漠、合黎山等)之間。東西長約1000公裡,南北寬約100-200公裡,最窄處僅數公裡。
地形與氣候
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依賴祁連山冰雪融水形成綠洲。地勢平坦,多為山前傾斜平原,平均海拔約1500米。
古代交通樞紐
作為絲綢之路的核心通道,連接中原與西域,是佛教東傳、商旅往來的必經之路。漢武帝時期在此設“河西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和“兩關”(陽關、玉門關),鞏固邊疆。
軍事與文化交流
曆史上隔絕青藏高原與蒙古高原遊牧民族,保障中原安全。同時成為中原士族避亂、多元文化交融的場所。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曆史事件或地理細節,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完整内容。
《河西走廊》是一個地理名詞,指的是中國的西北地區一個重要的地理區域,位于黃河上遊河西地區,河西走廊的地理範圍橫跨甘肅省和甯夏回族自治區。這個地區以河西走廊命名,是因為黃河在此處從南向北轉彎,形成一條狹長的走廊狀地帶。
《河西走廊》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水”和“辶”,它們分别代表水的意義和行走的動作。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它的總筆畫數為23畫。
《河西走廊》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地理書籍和曆史記錄。在繁體中,河西走廊被寫作「河西走廊」,并在台灣和香港地區廣泛使用。
古代漢字對于《河西走廊》的寫法有所不同,僅供參考。古時候《河西走廊》可以寫作「河西走廊」(又名「河西走廊」)。
1. 旅遊指南介紹了河西走廊的美景和豐富的曆史文化。
2. 這條鐵路穿越了河西走廊,連接了西部地區和其他地方。
3. 河西走廊是中國重要的糧食産區之一。
1. 河流:
- 黃河
- 河西
2. 西北地區:
- 西部
- 甘肅省
- 甯夏回族自治區
3. 地理名詞:
- 山脈
- 平原
4. 中國:
- 中國地理
- 中國曆史
- 河西走廊的近義詞可以是:河西地帶、河西走廊地區。
- 河西走廊的反義詞可以是:不河西走廊、其他地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