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禅宗所說的修禅的五個階次。語本 唐宗密 《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一:“真性則不垢不浄,凡聖無差;禪則有淺有深,階級殊等。謂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是外道禪。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是凡夫禪。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禪。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浄,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 明 梅鼎祚 《玉合記·緣合》:“説甚五禪五藴,祇做不見不聞。”
“五禅”是佛教禅宗中的核心概念,指修行者在不同階段所達到的禅定境界。根據高權威性文獻記載,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體系:
根據唐代宗密《禅源諸诠集都序》的經典分類,五禅按深淺程度分為:
另有觀點将五禅解釋為五種具體修行方式,如靜坐禅、行禅、食禅等,但此分類權威性較低,多見于現代通俗解讀。
五禅體系強調修行者需循序漸進,從基礎的因果觀逐漸上升到破除我法二執,最終實現頓悟解脫。不同階次反映了對“空性”理解的深度差異,是禅宗修行次第的重要理論基礎。
五禅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五”和“禅”兩個字組成。五禅的意思是指佛教修行中的五種禅定狀态,也可以泛指在修行中的五種境界或境地。
五禅的部首是“禾”,總共有14畫。
五禅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佛經中,佛經是佛教經典的總稱。在佛教修行中,禅定是其中一種修行方式,五禅就是指修行中的五種境界。
在繁體中,五禅的寫法是「五禪」。
在古代,五禅的寫法有一定的變化,以下是一種常見的古代寫法:
戊禅
1. 他在修行中達到了五禅的境地。
2. 五禅境界需要通過長時間的修行來實現。
五行、五黃、五福、禅修、禅宗
五境、五禅境界
五欲、五煩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