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nsu Corridor] 甘肃省西北部狭长高平地,海拔约1000—1500米,南为高峰的祁连山,北部为相对高差不大的北山,长1000公里,宽从几公里到100公里,依靠祁连山冰雪融水灌溉,成为中国西北重要农牧业地区,并且自古为沟通西域要道,丝绸之路也过这里
在 甘肃省 西北部 祁连山 以北、 合黎山 和 龙首山 以南、 乌鞘岭 以西。因在 黄河 之西,故名。东西长约一千公里,南北宽约一百至二百公里。自古是通往 新疆 及 中亚 、 西亚 的要道。 闻捷 《小香》诗:“从 三门峡 迁移来的 小香 ,如今是这样的深爱 河西走廊 。” 华山 《大戈壁之夜》:“刚进 河西走廊 的时候,绿洲这样丰润,青葱,映着 祁连山 的连峰积雪。”
河西走廊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地理与历史文化概念,指位于黄河以西、祁连山与北山(含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等)之间的狭长通道。其名称由三部分构成:
从地理范围看,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全长约1000公里,宽度在数公里至200公里间。作为丝绸之路咽喉要道,汉代在此设立"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汉书·地理志》记载该地"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成为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战略支点。
文化融合特征显著,佛教艺术通过此通道传入中原,敦煌莫高窟、榆林窟等世界文化遗产保存了大量融合印度、波斯与中国艺术风格的壁画与雕塑。唐代诗人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王之涣"春风不度玉门关"等名句均创作于此区域。
现代地理学界定其涵盖甘肃省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五市,作为新亚欧大陆桥核心段,兰新铁路、连霍高速公路贯穿全境,2020年国务院批复的《河西走廊国家文化遗产线路保护利用规划》将其定位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河西走廊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地理和文化通道,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与历史意义。以下是综合多来源信息的详细解释:
位置与范围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黄河以西,呈西北-东南走向,夹在祁连山与北山(包括巴丹吉林沙漠、合黎山等)之间。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100-200公里,最窄处仅数公里。
地形与气候
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依赖祁连山冰雪融水形成绿洲。地势平坦,多为山前倾斜平原,平均海拔约1500米。
古代交通枢纽
作为丝绸之路的核心通道,连接中原与西域,是佛教东传、商旅往来的必经之路。汉武帝时期在此设“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和“两关”(阳关、玉门关),巩固边疆。
军事与文化交流
历史上隔绝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游牧民族,保障中原安全。同时成为中原士族避乱、多元文化交融的场所。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历史事件或地理细节,可参考来源网页中的完整内容。
安乾奔亡鞭辟着里陈谟帝女雀恶骂扼要放刁撒泼房宴飞枊废居封估風詠黼珽故地重游轨符规图惠书检定交响乐忌褊凈饭王尽国救焚拯溺九邱极治眷区句己克敬口中雌黄狂竖镣锁梨花月六际緑苹秘密命笔辟回起处齐刀青雀舫热络儒输撒敦洒水车盛气凌人尸首讨蒐条祈头炉香土码子讬息兔阙网路威讋卧伏窝囊曏日闲情逸趣谐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