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nsu Corridor] 甘肃省西北部狭长高平地,海拔约1000—1500米,南为高峰的祁连山,北部为相对高差不大的北山,长1000公里,宽从几公里到100公里,依靠祁连山冰雪融水灌溉,成为中国西北重要农牧业地区,并且自古为沟通西域要道,丝绸之路也过这里
在 甘肃省 西北部 祁连山 以北、 合黎山 和 龙首山 以南、 乌鞘岭 以西。因在 黄河 之西,故名。东西长约一千公里,南北宽约一百至二百公里。自古是通往 新疆 及 中亚 、 西亚 的要道。 闻捷 《小香》诗:“从 三门峡 迁移来的 小香 ,如今是这样的深爱 河西走廊 。” 华山 《大戈壁之夜》:“刚进 河西走廊 的时候,绿洲这样丰润,青葱,映着 祁连山 的连峰积雪。”
河西走廊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地理和文化通道,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与历史意义。以下是综合多来源信息的详细解释:
位置与范围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黄河以西,呈西北-东南走向,夹在祁连山与北山(包括巴丹吉林沙漠、合黎山等)之间。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100-200公里,最窄处仅数公里。
地形与气候
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依赖祁连山冰雪融水形成绿洲。地势平坦,多为山前倾斜平原,平均海拔约1500米。
古代交通枢纽
作为丝绸之路的核心通道,连接中原与西域,是佛教东传、商旅往来的必经之路。汉武帝时期在此设“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和“两关”(阳关、玉门关),巩固边疆。
军事与文化交流
历史上隔绝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游牧民族,保障中原安全。同时成为中原士族避乱、多元文化交融的场所。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历史事件或地理细节,可参考来源网页中的完整内容。
《河西走廊》是一个地理名词,指的是中国的西北地区一个重要的地理区域,位于黄河上游河西地区,河西走廊的地理范围横跨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这个地区以河西走廊命名,是因为黄河在此处从南向北转弯,形成一条狭长的走廊状地带。
《河西走廊》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水”和“辶”,它们分别代表水的意义和行走的动作。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它的总笔画数为23画。
《河西走廊》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地理书籍和历史记录。在繁体中,河西走廊被写作「河西走廊」,并在台湾和香港地区广泛使用。
古代汉字对于《河西走廊》的写法有所不同,仅供参考。古时候《河西走廊》可以写作「河西走廊」(又名「河西走廊」)。
1. 旅游指南介绍了河西走廊的美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
2. 这条铁路穿越了河西走廊,连接了西部地区和其他地方。
3. 河西走廊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
1. 河流:
- 黄河
- 河西
2. 西北地区:
- 西部
- 甘肃省
- 宁夏回族自治区
3. 地理名词:
- 山脉
- 平原
4. 中国:
- 中国地理
- 中国历史
- 河西走廊的近义词可以是:河西地带、河西走廊地区。
- 河西走廊的反义词可以是:不河西走廊、其他地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