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外邦的意思、外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外邦的解釋

[foreign countries] 外國

詳細解釋

(1).指地方州郡。 宋 曾鞏 《襄州謝到任表》:“備名儒館,十有三年,然而三易外邦,五回星歲。”

(2).古代諸侯國稱本國以外的邦國,或泛指中原地區以外四方的少數民族地區。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六:“今所在地下得玉肫金狗之類,此皆古者以賂外邦之奇貨也。見 郭璞 《穆天子傳》注。”按,《穆天子傳》卷二“黃金之鹿,白銀之麕” 郭璞 注:“今所在地中得玉肫金狗之類,此皆古者以賂夷狄之奇貨也。”

(3).指外國。 清 夏燮 《中西紀事·粵東要撫》:“國家氣運所關、所慮,一蹶不振,從此為外邦所輕。” 冰心 《我的朋友的母親》:“你為着一個異種外邦的女人,就連家庭也不顧了,虧得你平常還那樣孝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外邦”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1. 地方州郡 指代中央政權管轄下的地方行政區,多見于宋代文獻。如宋曾鞏《襄州謝到任表》提到“三易外邦”,描述地方官職調任經曆。

  2. 中原以外的邦國或民族地區 古代諸侯國視角中特指本國以外的政治實體,或泛指邊疆少數民族政權。如清代周亮工記載古時用玉器、金器作為“賂外邦之奇貨”,反映中原與周邊地區的物資往來。

  3. 現代意義上的外國 近現代語境中多指代外國,如冰心作品中提到“異種外邦的女人”,體現文化差異的表述。法語詞典也将其譯為“pays étranger”(外國)。

文學應用:該詞在古籍中常與“夷狄”“異邦”混用(如《論語》稱“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但“外邦”更側重地理或政治邊界概念,而“異邦”側重文化差異。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具體指向,曆史文獻中前兩種含義使用頻率較高,現代語境則多指代外國。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外邦的意思

《外邦》是一個常用的詞彙,指的是與自己國家、民族或社群不同的外界國家或民族。

拆分部首和筆畫

《外邦》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夕」(xi)和「邦」(bang),總共有9個筆畫。

來源

《外邦》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國風·韓奕》中,意為與本國不同的外國。

繁體

《外邦》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外邦」。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寫作《外邦》的方式與現代相似,使用的是夕和邦兩個部首。然而,漢字的形狀和結構在不同的朝代有所變化,因此古代的字形可能會略有不同。

例句

1. 他去了外邦學習多年,對外國文化了解很深刻。

2. 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外邦人如何融入當地社會的經曆。

組詞

1. 外邦人:指來自其他國家或民族的人。

2. 外邦文化:指與自身國家或民族文化不同的其他國家或民族的文化。

近義詞

1. 異族:指與自身族群不同的其他民族。

2. 島國:指除大陸以外的與其他國家有一定距離的國家。

反義詞

1. 本邦:指自己所在的國家或民族。

2. 同族:指與自身有着相同血統或文化背景的民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