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慌萬狀”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kǒng huāng wàn zhuàng,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形容人因極度害怕而驚慌失措,達到難以控制的狀态。其中,“恐”指恐懼,“慌”指慌亂,“萬狀”表示程度極深,整體強調情緒失控的極端表現。
敵軍聽聞援軍覆滅,頓時恐慌萬狀,四散潰逃。
該成語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口語中較少使用。需注意與“驚慌失措”的區别:“恐慌萬狀”更側重“恐懼”與“慌亂”的疊加,而後者僅指因慌張失去條理。
恐慌萬狀(kǒng huāng wàn zhuàng)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局勢或情況非常混亂、緊張和危急。其中的“恐慌”指的是人們的恐懼和憂慮,而“萬狀”則表示這種狀況的嚴重和普遍性。
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忄”和“且”,它們分别表示心髒和尺寸。其中,“忄”是“心”字的偏旁部首,表示與心情、感情相關的含義;而“且”則是一個象形字,表示木材的形态。這兩個部首的結合,形成了表示恐慌混亂的成語。
《恐慌萬狀》的來源不詳,但它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獻和文學作品中。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由于字形和字義的變化,有時會将“萬”寫作“萬”,表示同樣的意思。
例如,古代的《荀子•勸學》中曾有一句話:“唯恐慌而追至于此”,意思是害怕恐慌而陷入無法挽救的境地。這句話中的“恐慌萬狀”所表達的意思與現代的用法相似,形象地描述了一種混亂緊張的局勢。
繁體字:恐慌萬狀
古時候漢字寫法:恐慷萬壯
例句:
1. 金融危機爆發後,全球經濟進入了恐慌萬狀的狀态。
2. 面對突發的火災,人們的恐慌萬狀,大家紛紛四處逃散。
3. 在戰争的年代,人們的生活充滿了恐慌萬狀和不安全感。
組詞: 恐慌、萬、狀
近義詞: 驚慌萬狀、驚恐萬狀、恐懼萬狀
反義詞: 平靜安詳、安逸祥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