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俗對于塾師,逢端午節、中秋節、年節及 孔子 誕辰,塾師生日,均各加送束脩一月,稱為三節兩壽。亦用以泛指節日和生辰。 清 張集馨 《道鹹宦海見聞錄·道光二十五年》:“将軍三節兩壽,糧道每次送銀八百兩。” 魏巍 《老煙筒》:“那時節,當頭兒的三節兩壽,隻要有一回你送不到禮,找個詞兒,就一腳把你踢到廠外去。”
“三節兩壽”是中國古代私塾教育中的傳統禮俗,後逐漸泛指節日與生辰。以下是詳細解釋:
三節
指端午節、中秋節、年節(春節)。這三個節日是傳統的重要節慶,學生需在此時向塾師額外贈送一個月學費(束脩)作為禮節。
兩壽
指孔子誕辰(農曆八月廿七)和塾師生日。學生同樣需在這兩個日子加送束脩,表達對師長的尊敬。
隨着時代變遷,“三節兩壽”逐漸泛化為節日與生辰的統稱,但其核心仍體現對文化傳承、人際關系的重視。
部分資料可能将“兩壽”解釋為個人生日與壽辰,但根據權威文獻,其原意特指孔子誕辰和塾師生日,需注意區分。
三節兩壽(sān jié liǎng shòu)是一個常用的漢語成語,主要用來形容人的壽命非常長久,達到了三節兩壽的程度。它表示一個人的壽命長久、健康,可以享受到三個春節(即中國農曆正月初一)和兩個壽辰(即個人生日)。
下面是關于《三節兩壽》的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成語《三節兩壽》的拆分部首是“三”和“壽”,它們的筆畫分别為“三”字的2畫和“壽”字的7畫。
來源:《三節兩壽》最早見于唐代李時中的《行路隨記》:“我則卧龍在深淵,鳳不異三尺,蓼莪不當也。王生“三節見二壽”。此又何光遠哉!”隨後成為一個形容壽命長久的成語,常用于文學作品中。
繁體寫法:《三節兩壽》的繁體寫法是「三節兩壽」。
古時候漢字寫法:成語《三節兩壽》的古時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沒有太大的變化。
例句:他的祖輩壽命長,居然能夠享受到三節兩壽。
組詞:長壽、壽命、壽辰、節日。
近義詞:千秋萬歲、壽皇萬歲。
反義詞:壽如菊花,動辄過世。
總之,《三節兩壽》是一個形容人壽命長久、健康的成語,源自唐代,常用于文學作品中。它的拆分部首是“三”和“壽”,分别有2畫和7畫。成語的繁體寫法是「三節兩壽」。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相似。一個例句是“他的祖輩壽命長,居然能夠享受到三節兩壽”。與《三節兩壽》有關的組詞有“長壽”、“壽命”、“壽辰”和“節日”。其近義詞是“千秋萬歲”、“壽皇萬歲”,反義詞是“壽如菊花”、“動辄過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