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冷熱。《漢書·天文志》:“故日進為暑,退為寒。若日之南北失節,晷過而長為常寒,退而短為常燠。此寒燠之表也,故曰為寒暑。”《漢書·五行志下之上》:“雨旱寒奧,亦以風為本,四氣皆亂,故其罰常風也。” 晉 葛洪 《抱樸子·吳失》:“陰陽相沴,寒燠繆節。” 清 趙翼 《漁塘》詩:“維桑可禦寒,維柳可納涼,寒燠各有資,此亦經濟方。”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一:“而又因 成都平原 ,寒燠適中,風物清華,彼此都是外籍,又無聚族而居的排外惡習,自然不會發生嫉視異鄉人的心理。”
(2).借指時間。一寒一燠,代表一年。 清 陳确 《與劉伯繩書》:“違晤以來,再易寒燠,懷想之私,與時俱增。”
(3).指問候冷暖的應酬話。 唐 白行簡 《李娃傳》:“與之拜畢,叙寒燠,觸類妍媚,目所未覩。”
(4).猶苦樂。《文選·張衡<東京賦>》:“同衡律而壹軌量,齊急舒於寒燠。” 薛綜 注:“寒燠,猶苦樂。”
寒燠(hán yù)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古典詞彙,其核心意義圍繞“冷熱交替”展開,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單字釋義
二字組合形成對立統一的概念,強調溫度的變化與對比。
氣候層面的本義
指氣溫的冷熱交替,多見于古籍中對季節或天氣的描述。如:
《漢書·天文志》載:“冬至暑長,夏至寒長,寒燠之節,生于陰陽。”
(來源:中華書局《漢書》點校本)
時間流轉的象征
古人以寒燠代指年歲更疊,如《禮記·樂記》雲:“寒燠相推,而歲成焉。” 體現四季循環的哲學觀。
(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禮記譯注》)
人情冷暖的隱喻
唐宋詩詞中常借寒燠暗喻世态炎涼。如白居易《寓意詩》:“炎涼各自須,寒燠皆有宜。”
(來源:中華書局《全唐詩》)
身體感知與養生
中醫典籍強調“順寒燠以攝生”,如《黃帝内經·素問》主張飲食起居需應四時寒溫。
(來源:人民衛生出版社《黃帝内經素問校注》)
自然氣候
《周禮·天官》以“掌冰,以時頒冰,以節寒燠”記載古人用冰調節溫度的制度。
(來源:北京大學出版社《周禮譯注》)
情感表達
蘇轼《答李端叔書》歎:“人生如寄,寒燠百年”,以溫度變遷喻生命曆程的起伏。
(來源:中華書局《蘇轼文集》)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定義:“①冷熱;②指年歲”,并引《後漢書·蔡邕傳》“寒燠不節,民多疾疫”為例證。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強調其“反義複合詞”特性,注:“寒:冷;燠:熱。泛指氣候冷暖。”
結語
“寒燠”一詞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自然規律與人文哲思的雙重關注,其溫度意象既映射物理世界的節律,亦承載着對世情百态的深刻洞察。理解此詞需結合古籍用例與曆史語境,方能體會其豐富的語義層次。
“寒燠”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包含多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用例:
冷熱(氣候)
本義指氣溫的寒冷與溫暖,常用于描述自然氣候或環境。如《漢書·天文志》提到“寒燠之表”,指通過日影變化判斷寒暑規律。李劼人在《死水微瀾》中則用“寒燠適中”形容成都平原宜人的氣候。
代指時間(一年)
通過“寒暑交替”引申為時間流逝,一寒一燠象征一年。清代陳确在書信中寫“再易寒燠”,即指分别已兩年。
問候應酬
唐代《李娃傳》中“叙寒燠”指見面時談論冷暖的客套話,類似于現代問候“最近天氣如何”。
隱喻苦樂(人生境遇)
少數文獻中擴展為比喻人生的困苦與安樂,但此用法相對罕見,具體例證較少。
使用建議:該詞多用于文言或文學語境,現代漢語較少使用。若需準确理解,需結合具體文本背景,例如閱讀《漢書》《抱樸子》等原著時可重點關注其氣候或時間含義。
暗淡白撰報喏骲頭背恩獘梗兵馬籍藏鋒斂鋭赤衣抽藤條村陋黛潑打裥檔兒大同市頂命動物澱粉恩山義海凡限奮飛拂袖而去挂不住鬼嘴橫從鴻冢踐升交年節教宗禁斥九衢塵就虛避實克臂塊磊枯蓼來路貨爛蒸馬枊馬泊六馬缰美論磨甎作鏡飄洋航海辟仗破題兒第一遭前瞻砂石舌敝神谕黍酏束杖坍台天室銅币望絶炜烨五雀六燕獻履顯武肖翹西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