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冷熱。《漢書·天文志》:“故日進為暑,退為寒。若日之南北失節,晷過而長為常寒,退而短為常燠。此寒燠之表也,故曰為寒暑。”《漢書·五行志下之上》:“雨旱寒奧,亦以風為本,四氣皆亂,故其罰常風也。” 晉 葛洪 《抱樸子·吳失》:“陰陽相沴,寒燠繆節。” 清 趙翼 《漁塘》詩:“維桑可禦寒,維柳可納涼,寒燠各有資,此亦經濟方。”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一:“而又因 成都平原 ,寒燠適中,風物清華,彼此都是外籍,又無聚族而居的排外惡習,自然不會發生嫉視異鄉人的心理。”
(2).借指時間。一寒一燠,代表一年。 清 陳确 《與劉伯繩書》:“違晤以來,再易寒燠,懷想之私,與時俱增。”
(3).指問候冷暖的應酬話。 唐 白行簡 《李娃傳》:“與之拜畢,叙寒燠,觸類妍媚,目所未覩。”
(4).猶苦樂。《文選·張衡<東京賦>》:“同衡律而壹軌量,齊急舒於寒燠。” 薛綜 注:“寒燠,猶苦樂。”
“寒燠”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包含多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用例:
冷熱(氣候)
本義指氣溫的寒冷與溫暖,常用于描述自然氣候或環境。如《漢書·天文志》提到“寒燠之表”,指通過日影變化判斷寒暑規律。李劼人在《死水微瀾》中則用“寒燠適中”形容成都平原宜人的氣候。
代指時間(一年)
通過“寒暑交替”引申為時間流逝,一寒一燠象征一年。清代陳确在書信中寫“再易寒燠”,即指分别已兩年。
問候應酬
唐代《李娃傳》中“叙寒燠”指見面時談論冷暖的客套話,類似于現代問候“最近天氣如何”。
隱喻苦樂(人生境遇)
少數文獻中擴展為比喻人生的困苦與安樂,但此用法相對罕見,具體例證較少。
使用建議:該詞多用于文言或文學語境,現代漢語較少使用。若需準确理解,需結合具體文本背景,例如閱讀《漢書》《抱樸子》等原著時可重點關注其氣候或時間含義。
《寒燠》指的是寒冷與燥熱兩種不同的溫度感受。寒燠一詞常用于形容人體受寒冷與燥熱的困擾,也可以用來形容天氣、環境等。
《寒燠》的部首為“宀”和“火”,它們分别代表“室内”和“火焰”的意思。根據簡化字的寫法,《寒燠》共有14個筆畫。
《寒燠》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是根據現實生活中人體感受到的寒冷和燥熱的感覺而形成的。它既可以形容人體的感受,也可以用來描述自然環境的溫度。
《寒燠》的繁體字為「寒燠」。
在古時候,寫作《寒燠》的字形可能有一些變化,但整體上保持了現代字形的基本特征。
1. 冬天的時候,人們常常感受到寒燠交替,既有冷空氣帶來的寒意,也有暖氣散發出的熱浪。
2. 這個房間窗戶缺損,外面的冷風直接吹進來,讓人感受到了強烈的寒燠。
1. 寒冷:形容天氣或環境非常冷。
2. 炎熱:形容天氣或環境非常熱。
3. 冰火兩重天:形容截然相反的兩種狀态或情況。
1. 冷熱:形容溫度的高低。
2. 寒暑:指寒冷和炎熱的季節。
3. 熱寒:與寒燠相反,指炎熱和寒冷。
1. 溫和:形容溫度適宜、舒適。
2. 適中:指溫度既不寒冷也不炎熱。
3. 涼爽:形容略帶涼意,但不至于寒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