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寒燠的意思、寒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寒燠的解释

(1).冷热。《汉书·天文志》:“故日进为暑,退为寒。若日之南北失节,晷过而长为常寒,退而短为常燠。此寒燠之表也,故曰为寒暑。”《汉书·五行志下之上》:“雨旱寒奥,亦以风为本,四气皆乱,故其罚常风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阴阳相沴,寒燠繆节。” 清 赵翼 《渔塘》诗:“维桑可御寒,维柳可纳凉,寒燠各有资,此亦经济方。”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一:“而又因 成都平原 ,寒燠适中,风物清华,彼此都是外籍,又无聚族而居的排外恶习,自然不会发生嫉视异乡人的心理。”

(2).借指时间。一寒一燠,代表一年。 清 陈确 《与刘伯绳书》:“违晤以来,再易寒燠,怀想之私,与时俱增。”

(3).指问候冷暖的应酬话。 唐 白行简 《李娃传》:“与之拜毕,叙寒燠,触类妍媚,目所未覩。”

(4).犹苦乐。《文选·张衡<东京赋>》:“同衡律而壹轨量,齐急舒於寒燠。” 薛综 注:“寒燠,犹苦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寒燠(hán yù)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古典词汇,其核心意义围绕“冷热交替”展开,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源与本义

  1. 单字释义

    • 寒:本义指寒冷,《说文解字》释为“冻也”,引申为低温、清冷之境。
    • 燠:本义指温暖,《说文》注“热在中也”,表温热、和暖之意。

      二字组合形成对立统一的概念,强调温度的变化与对比。

  2. 气候层面的本义

    指气温的冷热交替,多见于古籍中对季节或天气的描述。如:

    《汉书·天文志》载:“冬至暑长,夏至寒长,寒燠之节,生于阴阳。”

    (来源:中华书局《汉书》点校本)


二、引申义与文化内涵

  1. 时间流转的象征

    古人以寒燠代指年岁更迭,如《礼记·乐记》云:“寒燠相推,而岁成焉。” 体现四季循环的哲学观。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礼记译注》)

  2. 人情冷暖的隐喻

    唐宋诗词中常借寒燠暗喻世态炎凉。如白居易《寓意诗》:“炎凉各自须,寒燠皆有宜。”

    (来源:中华书局《全唐诗》)

  3. 身体感知与养生

    中医典籍强调“顺寒燠以摄生”,如《黄帝内经·素问》主张饮食起居需应四时寒温。

    (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帝内经素问校注》)


三、经典用例解析

  1. 自然气候

    《周礼·天官》以“掌冰,以时颁冰,以节寒燠”记载古人用冰调节温度的制度。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周礼译注》)

  2. 情感表达

    苏轼《答李端叔书》叹:“人生如寄,寒燠百年”,以温度变迁喻生命历程的起伏。

    (来源:中华书局《苏轼文集》)


四、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定义:“①冷热;②指年岁”,并引《后汉书·蔡邕传》“寒燠不节,民多疾疫”为例证。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强调其“反义复合词”特性,注:“寒:冷;燠:热。泛指气候冷暖。”


结语

“寒燠”一词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规律与人文哲思的双重关注,其温度意象既映射物理世界的节律,亦承载着对世情百态的深刻洞察。理解此词需结合古籍用例与历史语境,方能体会其丰富的语义层次。

网络扩展解释

“寒燠”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包含多重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以下是其详细解释及用例:

  1. 冷热(气候)
    本义指气温的寒冷与温暖,常用于描述自然气候或环境。如《汉书·天文志》提到“寒燠之表”,指通过日影变化判断寒暑规律。李劼人在《死水微澜》中则用“寒燠适中”形容成都平原宜人的气候。

  2. 代指时间(一年)
    通过“寒暑交替”引申为时间流逝,一寒一燠象征一年。清代陈确在书信中写“再易寒燠”,即指分别已两年。

  3. 问候应酬
    唐代《李娃传》中“叙寒燠”指见面时谈论冷暖的客套话,类似于现代问候“最近天气如何”。

  4. 隐喻苦乐(人生境遇)
    少数文献中扩展为比喻人生的困苦与安乐,但此用法相对罕见,具体例证较少。


使用建议:该词多用于文言或文学语境,现代汉语较少使用。若需准确理解,需结合具体文本背景,例如阅读《汉书》《抱朴子》等原著时可重点关注其气候或时间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澳洲百壹包间补绽常满灯蟾诸惩警蹴迮当家立计挡众东方圣人風門槁项没齿革职留任寡谋挂心桂海龟室姑媳涸鲋禾易黄能豁辣绞车勦合僥极脚梢天进道若蜷痉挛鸠率忾敌冷冻厂良贞梨饤坐令牌莽茫美偲渺小难以为继偶函数牌记噗里噗通前俦芊萰庆赉饶培尚友绳榘时干送房素契宿栖万状维口食纬星文艺作品五气朝元飨奠小菜嚣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