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馬缰的意思、馬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馬缰的解釋

亦作“ 馬韁 ”。控馬的缰繩。《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臣負羈絏從君巡於天下” 晉 杜預 注:“羈,馬羈。絏,馬繮。” 元 揭傒斯 《曹将軍下槽馬圖》詩:“朱絲不是凡馬韁,天閑十二皆龍驤。” 清 蒲松齡 《大人行》:“圉卒毒掠肢殘傷,驛吏鞭背掣馬韁。” 峻青 《海嘯》序幕:“ 小馬 接過馬缰,轉身向村中飛馳而去。”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馬缰”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mǎ jiāng(注音:ㄇㄚˇ ㄐㄧㄤ),以下是詳細解釋:

1.字面意義

馬缰指控馬的缰繩,即拴住馬匹的繩索或皮帶,用于約束或引導馬的行動。其結構通常包括固定于馬口的一圈裝置(如銜鐵)和手持部分,騎手通過拉扯缰繩控制方向與速度。

2.曆史與文獻淵源

3.擴展與比喻意義

在成語或現代語境中,“馬缰”可象征控制權或命運的主宰。例如:

4.使用場景

小結

“馬缰”兼具實用性與象征性,既指具體的控馬工具,也承載文化語境中的深層含義。若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文獻中的例證,可參考《左傳》及杜預注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馬缰

馬缰是一個用于控制馬匹的工具,通常由繩索或皮革制成,用于系在馬的嘴部以便騎手能夠控制馬匹的方向和速度。它是馬術運動中必不可少的裝備之一。

拆分、部首和筆畫

馬缰由兩個漢字組成:馬和缰。

馬的部首是馬(馬構成部首),馬的筆畫數是3。

缰的部首是缶(缶構成部首),缰的筆畫數是13。

來源和繁體

馬缰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軍事和交通工具。在古代,人們使用馬作為交通工具和軍隊的主要裝備。為了控制馬匹的行動,馬缰就應運而生。

繁體字“馬繮”将“缰”部首的“缶”改為“馬”,其意義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缰字的寫法多樣。有些寫法中缶部分寫成韋,表示缰繩是由編織而成的;有些寫法将缶分開寫,缶在左邊而钅在右邊,表示缰繩是由金屬制成的。

例句

他手中緊握着馬缰,穩穩地控制着駿馬的奔跑。

組詞

馬缰繩、馬缰頭、馬缰具

近義詞

馬繩、馬勒、馬籠頭

反義詞

馬放、馬放任、馬無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