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至後日漸長,古代有獻鞋襪的禮俗,表示長久履祥納福。 三國 魏 曹植 《冬至獻襪履頌》:“伏見舊儀,國家冬至,獻履貢襪,所以迎福踐長。” 明 張居正 《賀冬至表五》:“對時陳獻履之衷,叩闕緻呼嵩之祝。”一說冬至後日長,民婦獻鞋于公婆,表示女工開始。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天部二》:“傳記載,冬至日當南極,晷景極長,故有履長之賀,非也…… 晉 魏 宮中女工,至後日長一線。故婦於翁姑,以是日獻履、襪,表女工之始也。”
“獻履”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詞語,主要與冬至時節的禮俗相關,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獻履”指冬至後日漸長時,古代有向尊長或君主進獻鞋襪的習俗,寓意“長久履祥納福”,即通過獻鞋襪祈求福壽綿長、吉祥安康。
禮俗起源
根據三國時期曹植的《冬至獻襪履頌》記載,冬至日“獻履貢襪”是傳統儀式,用于“迎福踐長”,即迎接福氣并順應白晝漸長的自然規律。
象征意義
冬至後白晝漸長,獻鞋襪既是對季節更替的順應,也寄托了人們對福祉的期盼。例如明代張居正在《賀冬至表五》中提到“獻履之衷”,即通過此禮表達忠誠與祝福。
民間延伸解釋
另有說法認為,冬至後婦女需開始女工勞作,因此向公婆獻鞋襪,象征女工之始(明代謝肇淛《五雜俎》記載)。
需注意,“獻履”與另一成語“獻履救饑”(源自虛構故事,指無私奉獻)不同,後者多見于網絡解釋,但缺乏權威文獻支撐,可能是現代誤傳。建議結合古籍記載理解該詞。
如需進一步探讨相關禮俗或文獻,可參考《冬至獻襪履頌》及明代史料。
《獻履》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表示把鞋子獻給别人的意思。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獻”和“履”。
“獻”字的部首是犬,并且它的筆畫數是5。
“履”字的部首是屍,并且它的筆畫數是13。
《獻履》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禮制。在古代,人們認為獻上自己的履具是一種崇高的行為,表示對對方的敬重和推崇。
在繁體字中,獻履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獻履的漢字寫法可能稍有不同。根據古代文獻記載,獻履的字形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整體意義和現代寫法相同。
他慷慨地獻履給了那位窮人。
這個士人以獻履的姿态向古代聖賢緻敬。
獻禮、獻花、獻愛心。
獻鞠、奉獻。
收履、占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