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黍米煮成的粥。《禮記·内則》:“或以酏為醴,黍酏,漿水,醷,濫。” 鄭玄 注:“酏,粥。” 孫希旦 集解:“黍酏,以黍為粥也。”
“黍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來源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權威文獻進行辨析:
1. 本義解釋(權威來源) 根據《禮記·内則》記載,“黍酏”指黍米煮成的粥。鄭玄注“酏,粥也”,孫希旦進一步解釋為“以黍為粥”。此釋義源自古代飲食文化,反映黍(黃米)作為先秦重要谷物的食用方式。
2. 現代引申義(需謹慎參考) 部分現代辭書(如)将其解釋為“比喻勤儉節約”,認為“酏”指酒杯,引申為珍惜財物。但此說法缺乏直接古籍依據,可能是對“酏”字義的誤讀。古漢語中“酏”多指粥或薄酒(如《周禮》中“酏食”),而非酒杯。
建議:若用于學術研究或古文解讀,建議采用第一種釋義;若涉及現代比喻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并标注為引申義。可進一步查閱《禮記》原文或《說文解字》等工具書核實。
《黍酏》是一個多音字詞,可以指代兩個不同的意思。
首先,黍酏可以指代一種古代的祭祀儀式中使用的酒。在古代中國的宗教儀式中,人們會使用黍米來釀造酒,并作為祭祀神靈的供品。因此,黍酏也可以泛指祭祀活動中使用的酒。
第二, 黍酏還可以指代一種古代的糧食作物,即高粱,也叫黍。高粱是一種耐旱的作物,在古代中國,很多地區的農民種植黍來作為主要糧食來源。
《黍酏》的拆分部首分别為⺶和⺮。
其中,⺶為黍的偏旁部首,代表着與糧食相關的意義;⺮為酏的偏旁部首,代表着與酒相關的意義。
《黍酏》的總筆畫數為13畫,其中黍的筆畫數為7畫,酏的筆畫數為6畫。
《黍酏》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在《說文解字》中,黍和酏分别有詳細的解釋和出處。
繁體字“黍酏”與簡體字相同,沒有任何變化。
在古代,黍的寫法為「⺶術」,表示谷類糧食的植物的意思。
酏的寫法為「⺮狄」,表示用熟酒進行祭祀的意思。
1. 在古代祭祀活動中,人們會用黍酏作為供品,以表達對神靈的敬意。
2. 農民們通過種植黍來增加糧食産量,确保生計。
黍藷(高粱和土豆)
黍稷(高粱和粟)
黍米(黍的糧食部分)
黍稷(指代相似的谷類糧食)
黎酏(指代非黍酏的其他祭祀所用的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