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孏惰”。不勤快;懶散。《宋書·袁豹傳》:“嬾惰無所容,力田有所望,力者欣而惰者懼,則穡人勸矣。” 唐 杜甫 《示從孫濟》詩:“阿翁嬾惰久,覺兒行步奔。”一本作“ 懶惰 ”。 嚴複 《以漁洋精華錄寄琥唐山春榆侍郎有詩見述率賦奉答》:“文書引睡睡復醒,萬事不理任孏惰。”
關于“嬾惰”一詞,可能存在輸入或書寫誤差。根據搜索結果顯示,正确的成語應為“窳惰”(yǔ duò/yū duò),表示懶惰、懈怠之意。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窳惰”由“窳”(懶散、疲乏)和“惰”(懶惰、不努力)組成,形容人懶散懈怠、缺乏上進心。該詞可用于批評他人或自我警示。
“窳惰”與“怠惰”“懶惰”含義相近,但更強調因疲乏或态度消極導緻的懈怠。例如《齊民要術》序言批評“懷窳惰”的農夫。
部分文獻中“窳惰”也寫作“窳墯”(如《韓非子》),但現代規範寫法為“窳惰”。用戶提到的“嬾惰”可能是“懶惰”的異體或筆誤,建議使用“窳惰”或“懶惰”。
該詞反映了傳統文化對勤勞的重視,常與勸誡、治國政策關聯,如北魏賈思勰強調天子親耕以反對“窳惰”風氣。
如需進一步了解“窳惰”的造句或成語組合,可參考《商君書》《韓非子》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
嬾惰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懶惰、懶散、懶洋洋的樣子。嬾惰表示一個人在行動或工作上缺乏積極性或努力的态度。
嬾惰由“女”(nǚ)和“多”(duō)兩個部首組成。
嬾的總筆畫數是10劃,其中左邊部分“女”有3劃,右邊部分為6劃。
惰的總筆畫數是13劃,其中左邊部分“木”為4畫,右邊部分為9畫。
嬾惰作為繁體字,其簡化形為“懶惰”。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形聲字“嬾”指的是婦女的模樣,隱含着懶散的态度。而“惰”則是與努力、奮發相對的一個字義。
在古代,嬾的寫法中用到了“女”和“第二人稱”二部分的構造來表達懶散的意思。例如:
嬾(古字形)
嬾(簡化字)
1. 他對工作總是嬾嬾散散,缺乏擔當心。
2. 不要嬾惰懶散,時刻保持積極向上的态度。
1. 嬾惰不愛努力
2. 嬾惰心情低落
3. 嬾惰無所事事
1. 懶散
2. 懶洋洋
3. 懶惰
1. 勤奮
2. 刻苦
3. 努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