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缽盂的意思、缽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缽盂的解釋

亦作“缽釪”。僧人的食器。亦指傳法之器。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賞譽》:“ 王 劉 聽 林公 講, 王 語 劉 曰:‘向高坐者,故是兇物。’復更聽, 王 又曰:‘自是鉢釪後 王 何 人也?’” 唐 岑參 《太白胡僧歌》:“窗邊錫杖解兩虎,牀下鉢盂藏一龍。”《西遊記》第五三回:“聖僧啊,這鉢盂飯是 孫大聖 向好處化來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缽盂(bō yú)是漢語中特指僧人盛放飲食的器具,屬佛教文化中的标志性器物。以下從形制、用途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解其義:


一、基礎釋義

缽盂


二、形制與材質特征

  1. 形制:

    斂口(口沿内收)、平底、無足,容量符合戒律規定的“應量”标準(即不過量取食)。

  2. 材質:

    早期以陶制為主,後出現鐵缽、木缽。據《四分律》載,佛陀規定缽需“鐵作、瓦作”,禁用金銀奢華材質。

    來源:《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1922年)“缽”條目。


三、宗教與文化象征


四、曆史演變與實物例證


五、與其他容器的區别

器物 用途 使用者 形制特征
缽盂 僧人受食 僧侶專屬 斂口平底,無足
日常飲食 世俗通用 敞口,或有足
盛液體、雜物 世俗通用 深腹,敞口

來源:《中國古代器物詞典》(中華書局,2014年)“飲食器”章節。


缽盂是融合印度佛教制度與中國器物文化的獨特載體,其定義需緊扣“僧侶食器”本質,同時涵蓋宗教戒律、物質文化及曆史演變的多重維度。

網絡擴展解釋

缽盂是佛教文化中重要的器具,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角度解析:

  1. 基本定義
    缽盂是僧人專用的食器,主要用于化緣和盛放食物。其名稱由“缽”(盛物容器)和“盂”(圓口器皿)組成,材質多為銅、鐵等金屬,也可作為誦經時的敲擊法器。

  2. 宗教象征
    在佛教中,缽盂不僅是生活用具,更象征衣缽傳承。例如《西遊記》第五十三回提到“缽盂飯是孫大聖向好處化來的”,體現其化緣功能;南朝《世說新語》以“缽釪後王”暗喻佛法繼承,凸顯其傳法意義。

  3. 曆史記載
    唐代詩人岑參的《太白胡僧歌》寫道“床下缽盂藏一龍”,側面反映缽盂在僧人日常中的神聖性。佛教經典中亦記載佛陀與弟子使用缽盂布施、修行的場景。

  4. 材質與形制
    缽盂通常為圓形,口小肚大,設計便于攜帶且不易灑漏。傳統制作強調簡樸,符合佛教“少欲知足”的戒律精神。道教雖曾使用類似器具,但功能與佛教不同。

需注意,部分資料将缽盂與道教混淆,但主流文獻均指向其佛教屬性。

别人正在浏覽...

黯雲阿毗達磨暴谑參集常度吃穿用度赤象抽那寸隙醋壇子叨攬點金嚲免沸羹飛走紛紛穰穰豐琰風則拐棍瓜蘆骨法豪奴橫插洪祚回答灰律呼舞賈道降本流末間或浄神敬事不暇獵逐驢券曼婉妙手回春缪斯磨軋念書牛馬牆嚬笑琪殿慶演棄擇染锷日文枘方紗門示滅四射天理田舍奴停脫銜箠響和鄉鄰顯重狹斜遊卸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