顫巍巍的意思、顫巍巍的詳細解釋
顫巍巍的解釋
[unsteady;tottering;faltering] 震顫而動作不準确的樣子
老頭子走起路來顫巍巍的
詳細解釋
抖動搖晃貌。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舒玉纎纎的春筍,把顫巍巍的花摘。” 元 關漢卿 《望江亭》第四折:“他隻待強拆開我長攙攙的連理枝,生擺斷我顫巍巍的并頭蓮。”《紅樓夢》第三三回:“一言未了,隻聽窗外顫巍巍的聲氣説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就乾浄了。’” 克非 《春潮急》十:“一行說,一行從懷裡摸出一個小小的布卷兒,在人們的肅穆的寂靜中,雙手捧着,顫巍巍地遞到 文如仁 的面前。”
詞語分解
- 顫的解釋 顫 (顫) à 物體振動:顫動。顫抖。顫音。 顫 (顫) à 同“戰”③。 筆畫數:; 部首:頁; 筆順編號:
- 巍巍的解釋 高大壯觀的樣子巍巍乎可畏。;;明; 劉基《賣柑者言》詳細解釋.崇高偉大。《論語·泰伯》:“巍巍乎! 舜 禹 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何晏 集解:“巍巍,高大之稱。”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奉本
網絡擴展解釋
“顫巍巍”是一個漢語形容詞,用于描述物體或人動作時的抖動、搖晃狀态,尤其多用于描寫老年人或體弱者的動作特點。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拼音:chàn wēi wēi(注音:ㄔㄢˋ ㄨㄟ ㄨㄟ)
- 詞性:形容詞
- 核心含義:形容動作不穩定、抖動搖晃的樣子,常帶有因年老、體弱或情緒波動導緻的肢體顫動感。
詳細釋義
-
動作不穩的生理特征
多用于描述老年人或病人因體力不支、身體虛弱而表現出的肢體震顫,如“老人顫巍巍地站起來”。這一用法在古典文學中已有體現,例如元代關漢卿《望江亭》中“顫巍巍的并頭蓮”。
-
抖動搖晃的視覺形态
既可指具體物體的輕微振動(如“顫巍巍的花枝”),也可抽象形容事物狀态的不穩定(如情緒、聲音等)。
-
文學與口語中的情感色彩
在文學作品中常帶有憐惜、感慨的意味,如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用“顫巍巍的花”暗喻人物嬌弱;日常對話中則更偏向客觀描述動作特征。
典型例句
- 生理狀态:老奶奶拄着拐杖,顫巍巍地走過小路。
- 物體形态:風中的燭光顫巍巍地搖曳,仿佛隨時會熄滅。
- 文學描寫:“顫巍巍的春筍輕摘花,怯生生似少女低眉。”(化用自《西廂記諸宮調》)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顫悠悠、晃晃悠悠(側重連續晃動)
- 反義詞:穩當當、四平八穩(形容動作平穩)
使用場景建議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表達,口語中可替代為“哆哆嗦嗦”“搖搖晃晃”,但“顫巍巍”更突出因年老/體弱引發的持續性輕微顫動,具有更強的畫面感和情感張力。
網絡擴展解釋二
顫巍巍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或物的顫抖、不穩定的狀态。它的拆分部首是 巛巛 ,拆分筆畫為 13 。
這個詞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人身體顫抖的樣子像巍巍的山峰,所以稱為顫巍巍;另一種說法是與巍巍的山峰相比,人的姿态或物體的狀态顯得微小而不穩定,所以也稱為顫巍巍。
《顫巍巍》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相比有些不同。顫巍巍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會稍有變化,但大體上保持了與現代寫法的相似性。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站在風雨中,身子顫巍巍地不停顫抖。"
與顫巍巍相關的組詞可能有:顫抖、巍峨、巍然、巍峨不屈等。
與顫巍巍意思相近的詞可能有:顫抖、發抖、戰栗。
與顫巍巍意思相反的詞可能有:穩定、堅定、穩固。
希望以上解答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