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神的意思、五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神的解釋

(1).五髒之靈氣。《老子》“谷神不死” 漢 河上公 注:“神,謂五藏之神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腎藏精,脾藏志。五藏盡傷,則五神去矣。”

(2).指五髒。 宋 範仲淹 《謝賜鳳茶表》:“濯五神之精爽,祛百疾之冥煩。”

(3).指五帝。《漢書·禮樂志》:“五神相,包四鄰,土地廣,揚浮雲。” 顔師古 注引 如淳 曰:“五帝為 太一 相也。”參見“ 五帝 ”。

(4).五德。 唐 柳宗元 《沛國漢原廟銘序》:“五神環運,炎德復起。” 孫汝聽 注:“五神,五德也。”參見“ 五德 ”。

(5).五方之神,指 勾芒 、 祝融 、 後土 、 蓐收 、 玄冥 ,亦稱五行之神。《淮南子·要略訓》:“順時運之應,法五神之常。”《南齊書·禮志上》:“ 勾芒 等五神,既是五帝之佐,依 鄭玄 説,宜配食于庭。” 南朝 梁簡文帝 《吳興楚王神廟碑》:“昔者 武王 詢於 太公 ,五神之禮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神在漢語詞典中主要有以下三種釋義:

  1. 中醫理論中的五髒之神

    指人體五髒(肝、心、肺、脾、腎)所對應的五種精神活動,分别為魂、神、魄、意、志。此說源自《黃帝内經》,如《素問·六節藏象論》中提到“五神藏”概念,強調五髒與精神功能的關聯。

  2. 道教文化中的五官神靈

    道教典籍《黃庭内景經》将“五神”解釋為面部五官對應的神靈,如發神、眼神、鼻神等,象征人體與天地自然的感應關系。此釋義體現了道教“天人合一”的修煉思想。

  3. 古代文獻中的五方之神

    在《周禮·天官》等古籍中,“五神”指代東、南、西、北、中五方神靈,與五行學說(木、火、金、水、土)相配,反映古代祭祀文化中對自然力量的崇拜。

網絡擴展解釋

“五神”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其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領域的語境。以下是綜合各類資料的詳細解讀:

一、中醫理論中的核心含義(主流解釋)

在中醫體系中,“五神”指人體五種精神活動形式:神、魄、魂、意、志,分别對應五髒功能。

  1. 心藏神:廣義指生命活動的主宰,狹義包括意識、思維、情感等(如《素問》記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2. 肺藏魄:與生俱來的本能反應,如呼吸、啼哭、痛覺反射等。
  3. 肝藏魂:非本能的意識活動,如夢境、想象、情感波動。
  4. 脾藏意:初步的思維活動,如記憶、未成定見的思考。
  5. 腎藏志:意志力與長期經驗的存記,即“意之所存謂之志”。

二、其他引申含義

  1. 五髒的靈氣:漢代《老子》注中提及“五藏之神”,認為肝魂、肺魄、心神、腎精、脾志共同構成生命活力。
  2. 五方之神:指勾芒(木)、祝融(火)、後土(土)、蓐收(金)、玄冥(水),象征五行屬性。
  3. 曆史與神話:部分文獻中代指“五帝”或“五德”,如《漢書·禮樂志》記載祭祀五神以祈求國泰民安。

三、古籍與文學中的引用

宋代陸遊《神山歌》提及“五神”與神話地理相關,唐代李峤《車》用“五神趨雪”形容儀仗,體現其在文學中的象征性表達。

“五神”在中醫領域具有明确的生理-心理關聯理論,其他含義多源于古代哲學或神話體系。如需深入研究,可參考《素問》《中醫詞典》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熬清受淡八階擘錢采察騁逐從居粗絨棉丹節膽破心寒等而上之點灼底掌斷崖幡竿飛地非貳鳳食鸾栖高曉聲弓兵狗犀裹足不前和尚稻滑汏晃然晃眼翬構绛台鲛奴校驗進讀迳隧酒肉朋友空囊誇口昆侖黃蠟氏列強滿理梅花點暮虢朝虞弄玄女冠子平常且猶契密瓊姬舍我其誰豕彘抒發漱盂絲履絲事邃險貪鄙題名通氣荼荠萬壽節萬元戶蝦蟹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