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以辭害志的意思、不以辭害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以辭害志的解釋

辭:文辭;志:作品的思想内容。原意是不因為隻顧文辭而損害了對内容的理解。後也指寫文章不要隻追求修辭而忽略文章的立意。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不以辭害志”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重要概念,出自《孟子·萬章上》。以下從不同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

一、核心釋義 指在解讀文本或創作時,不應因過分追求文辭的修飾而損害對作者本意或文章主旨的理解。原典中“辭”指文辭表達,“志”指思想内涵,強調形式與内容的辯證關系。

二、原典溯源 該觀點源自《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這裡的“文”指文字修辭,“辭”指語句表達,“志”則是作者意圖。孟子主張通過整體把握來還原作品本真,反對斷章取義。

三、曆史演變

  1. 經學闡釋:漢代經學家将其作為解經原則,要求突破文字表層直達義理。
  2. 文學創作:唐宋文人引申為“文質并重”的創作觀,如蘇轼主張“辭達而已矣”。
  3. 現代轉化:當代文藝理論中演變為反對形式主義,強調内容優先的批評标準。

四、實踐應用

五、辯證思考 該命題并非否定文辭價值,而是主張“辭”與“志”的有機統一。清代劉大櫆在《論文偶記》中補充:“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音節者,文之稍粗處也;字句者,文之最粗處也。”形成層級化的文論體系。

此概念至今仍影響着文學批評、學術研究等領域,其精神内核與西方诠釋學中的“作者意圖論”形成跨文化對話。如需進一步了解《孟子》中的文藝思想,可參考提供的原文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以辭害志(bù yǐ cí hài zhì)是指不要被花言巧語所迷惑,而要以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決心和意志。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不、以、辭、害、志,共有11個筆畫。它源自于《左傳·襄公二十二年》的記載,意味着不要因華麗的辭藻而喪失決心和志向。 這個成語在繁體字中寫作「不以辭害志」,與簡體字寫法相比,隻有「辭」的字形稍有不同。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辭」的舊字形為辤,多為辭害轉注之後所産生的變體。 例如,一個使用這個成語的例句可以是:“在追逐自己的夢想的過程中,要堅持不以辭害志,始終保持初心。” 相關組詞有:意志堅定、毅力、決心。 這個成語的反義詞是以辭害志,意思是通過空洞的語言來破壞他人的決心和意志。 希望這些信息能幫到你!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