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ength (of a piece of writing)]∶文章的長短
(2) [space]∶書籍報刊中的文章所占的版面
(1).謂詩文的長短。 清 趙翼 《瓯北詩話·白香山詩》:“然二人(指 白居易 、 元稹 )創此體後,次韻者固習以為常;而篇幅之長且多,終莫有及之者。至今猶推獨步也。” 劉師培 《論近世文學之變遷》:“所為之文,以修潔擅長,句櫛字梳,尤工小品;然限於篇幅,無奇偉之觀。”
(2).指書籍報刊等篇頁的數量。 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三:“為這事,《新華日報》曾用整個的篇幅來表示過抗議。”
“篇幅”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文章、書籍或文字内容的長度或範圍,即文字所占的版面、字數或頁數。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意義
“篇”指獨立的文章或作品(如“一篇論文”),“幅”原指布帛的寬度,引申為範圍、量度。合起來表示“文章内容的量度”,即文字的長短。
常見用法
寫作與編輯
作者需根據要求控制字數(如學術論文、投稿要求),編輯則需調整内容以適應版面(如雜志、書籍排版)。
閱讀與評價
讀者可能因“篇幅過長”放棄閱讀,評論家會分析作品篇幅與内容深度的關系(如“篇幅雖短,但内涵豐富”)。
數字化場景
網絡時代,社交媒體、推文等對篇幅有隱性限制(如微博早年140字限制),需精簡表達。
若需進一步探讨具體領域(如出版規範、數字平台限制),可提供更多背景信息。
篇幅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竹”和“畐”兩個部首組成,總計9筆。它的拆分部首顯示了它的意思和來源。
“竹”代表竹子,表示這個詞語與文學、寫作相關。而“畐”代表田地,表示篇幅的出處可以追溯到農業社會時期,可能與田地的尺寸有關。
“篇幅”一詞的繁體字為“篇幅”,拼音為“piān fú”。與簡體字相比,繁體字更接近古代漢字的形态,經常在台灣、香港等地使用。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繁體字中的“竹”字部分在古代寫法中與現代相比更像是兩個獨立的“八”字。
例句:他用了很長的篇幅來描述那段曆史事件。
組詞:文章、日志、長篇、小說、散文。
近義詞:長度、字數、字長。
反義詞:簡短、短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