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大乘菩薩修證。《優婆塞戒經·三種菩提品》:“如 恒河 水,三獸俱渡,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後因以“香象渡河”比喻證道的深刻。亦用以比喻詩文精美透徹。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評》:“ 李 杜 數公,如金鳷擘海,香象渡河。下視 郊 島 輩,直蟲吟草間耳。” 明 袁宗道 《雜說》:“至如般若緣深,靈根夙植,伽陵破卵,香象絶流。”
“香象渡河”是一個佛教典故衍生的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源自《優婆塞戒經》卷一:“如恒河水,三獸俱渡,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 這裡的“三獸”象征修行境界的不同層次:
多用于學術、藝術領域,贊譽對問題或作品的剖析深刻。例如評價某哲學理論“如香象渡河般揭示本質”。
如需進一步探究佛教典故或詩文評注,可參考《優婆塞戒經》及《滄浪詩話》原文。
“香象渡河”是一個成語,具體指的是香象(指南象,亦稱南熊,是傳說中四象之一)渡過河流。這個成語比喻事情已經到了關鍵的時刻,需要邁過重要的階段。
《香象渡河》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香:部首為香的部首,總共有9畫。
- 象:部首為豕的部首,總共有12畫。
- 渡:部首為水的部首,總共有12畫。
香+象+渡總共為33畫。
《香象渡河》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相傳,在古代印度,有一座名為王舍城的城市,城中有一座佛塔,塔内供奉着一尊金銅香象。後來這座城市遭到戰亂摧毀,佛塔與香象流落到中原地區。傳說,當時的皇帝非常崇尚佛教,為了确保金銅香象能夠安全抵達京城,便派人負責護送。途中必須渡河,眼看香象即将上岸,卻發現河水深不可測。這時,香象懷着巨大的勇氣,毫不猶豫地躍入深水之中,最終成功渡過河流,平安抵達京城。
由于此事件表現了香象面對困難毫不退縮,勇往直前的精神,深受古人喜愛。因而逐漸演變成成語,用以形容在重要關頭能夠勇往直前、堅決過關的情況。
繁體字中,“香象渡河”為「香象渡河」。
古時候漢字寫作「香象度河」。
1. 面對困境,他展現出了香象渡河的勇氣與決心。
2. 在職場中,經理應該具備香象渡河的能力,勇于承擔責任。
香象護送、香象躍進、渡河
勇往直前、堅定不移、毫不退縮
畏首畏尾、望洋興歎、優柔寡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