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孏惰”。不勤快;懒散。《宋书·袁豹传》:“嬾惰无所容,力田有所望,力者欣而惰者惧,则穡人劝矣。” 唐 杜甫 《示从孙济》诗:“阿翁嬾惰久,觉儿行步奔。”一本作“ 懒惰 ”。 严复 《以渔洋精华录寄琥唐山春榆侍郎有诗见述率赋奉答》:“文书引睡睡復醒,万事不理任孏惰。”
关于“嬾惰”一词,可能存在输入或书写误差。根据搜索结果显示,正确的成语应为“窳惰”(yǔ duò/yū duò),表示懒惰、懈怠之意。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窳惰”由“窳”(懒散、疲乏)和“惰”(懒惰、不努力)组成,形容人懒散懈怠、缺乏上进心。该词可用于批评他人或自我警示。
“窳惰”与“怠惰”“懒惰”含义相近,但更强调因疲乏或态度消极导致的懈怠。例如《齐民要术》序言批评“怀窳惰”的农夫。
部分文献中“窳惰”也写作“窳墯”(如《韩非子》),但现代规范写法为“窳惰”。用户提到的“嬾惰”可能是“懒惰”的异体或笔误,建议使用“窳惰”或“懒惰”。
该词反映了传统文化对勤劳的重视,常与劝诫、治国政策关联,如北魏贾思勰强调天子亲耕以反对“窳惰”风气。
如需进一步了解“窳惰”的造句或成语组合,可参考《商君书》《韩非子》等古籍原文或权威词典。
嬾惰是一个汉字词,意思是懒惰、懒散、懒洋洋的样子。嬾惰表示一个人在行动或工作上缺乏积极性或努力的态度。
嬾惰由“女”(nǚ)和“多”(duō)两个部首组成。
嬾的总笔画数是10划,其中左边部分“女”有3划,右边部分为6划。
惰的总笔画数是13划,其中左边部分“木”为4画,右边部分为9画。
嬾惰作为繁体字,其简化形为“懒惰”。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形声字“嬾”指的是妇女的模样,隐含着懒散的态度。而“惰”则是与努力、奋发相对的一个字义。
在古代,嬾的写法中用到了“女”和“第二人称”二部分的构造来表达懒散的意思。例如:
嬾(古字形)
嬾(简化字)
1. 他对工作总是嬾嬾散散,缺乏担当心。
2. 不要嬾惰懒散,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1. 嬾惰不爱努力
2. 嬾惰心情低落
3. 嬾惰无所事事
1. 懒散
2. 懒洋洋
3. 懒惰
1. 勤奋
2. 刻苦
3. 努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