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麳麰的意思、麳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麳麰的解釋

麥子的統稱。《舊五代史·晉書·高漢筠傳》:“在 襄陽 ,有孽吏常課外獻白金二十鎰, 漢筠 曰:‘非多納麳麰,則刻削闤闠,吾有正俸,此何用焉!’” 宋 徐铉 《進雪詩》:“潤逐麳麰鋪緑野,暖隨杯酒上朱顔。” 明 張居正 《賀靈雨表》之五:“麳麰盡熟,既瞻率育之貽;耒耜并興,復兆屢豐之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麳麰(lái móu)是漢語中對麥類作物的古稱,特指大麥與小麥的統稱。以下從權威詞典及古籍角度分項解析其含義與來源:

一、本義解析

  1. 麥類統稱

    “麳”為“來”的異體字,專指小麥;“麰”指大麥。合稱泛指麥類作物。

    《說文解字》釋“來”為“周所受瑞麥”,指小麥;“麰”為“來麰,麥也”

  2. 字形演變

    “來”的甲骨文象麥穗之形,本義即麥;“麰”從“牟”得聲,表大麥品種。《漢字源流字典》指出“來牟”為早期雙音節麥類專名*。

二、古籍文獻例證

  1. 《詩經》記載

    《周頌·思文》有“贻我來牟,帝命率育”,記載周先祖受天賜麥種,印證其為古代主糧作物

    (來源:中華書局《詩經注析》)*

  2. 農書釋義

    明代《天工開物·乃粒》載:“凡麥有數種,小麥曰來,麥之長也;大麥曰牟,曰穬”*,明确區分二者品類。

三、文化引申義

豐收象征

因麥為重要糧食,“來麰”在《漢書·劉向傳》等文獻中引申為“祥瑞豐收”之意,如“周之将興,則草木暢茂,來麰滋榮”*。


權威參考來源

  1. 《說文解字注》(漢典網 zdic.net 釋義)
  2. 《漢字源流字典》(商務印書館)
  3. 《詩經注析》(中華書局)
  4. 《天工開物》(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明刻本)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麳麰”一詞的解釋,綜合現有資料分析如下:

  1. 單字釋義

    • 麳(音 lái):古代指小麥。《說文解字》中與“來”(來)同源,甲骨文“來”本為麥穗象形,後假借為“往來”義,遂加“麥”旁造“麳”字專指小麥。
    • 麰(音 móu):指大麥。《孟子·告子上》有載:“今夫麰麥,播種而耰之”,東漢趙岐注:“麰麥,大麥也。”
  2. 組合含義 “麳麰”為并列結構的合成詞,泛指麥類作物,特指小麥與大麥。古代文獻中常以二字連用代指重要糧食作物,例如《鹽鐵論》等農政文獻中可見其作為民生基礎的象征。

  3. 文化意義 該詞反映了中國古代農耕文明對麥類作物的重視,在《齊民要術》等農書中,麥類種植技術被列為五谷之首,說明其社會經濟地位。

注:目前可查證的曆史文獻中,“麳麰”一詞多指向麥類作物,尚未發現其他引申義項。建議需要學術引證時,可進一步查閱《說文解字注》《古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核實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

哀烏馣馤背風港杯酒解怨編闌不摸頭寵貤打洞黕點定洋鬥變汾曲紛遝高速鐵路廣成關候鬼廷黃不老郊廟繼代解駕忌視酒敵咎愆亢扞空觀勞謙淩上籠燭賣臉偭背彌度逆筆甯殷排說前和前戒奇胲秋毫七葉樹任隨色診深目國食不充口市寸失遺吮癰淑士疏趾退耕外甯枉訴完計維楫蝦米相鼠有皮霄駕謝告媳婦錫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