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子的統稱。《舊五代史·晉書·高漢筠傳》:“在 襄陽 ,有孽吏常課外獻白金二十鎰, 漢筠 曰:‘非多納麳麰,則刻削闤闠,吾有正俸,此何用焉!’” 宋 徐铉 《進雪詩》:“潤逐麳麰鋪緑野,暖隨杯酒上朱顔。” 明 張居正 《賀靈雨表》之五:“麳麰盡熟,既瞻率育之貽;耒耜并興,復兆屢豐之祉。”
關于“麳麰”一詞的解釋,綜合現有資料分析如下:
單字釋義
組合含義 “麳麰”為并列結構的合成詞,泛指麥類作物,特指小麥與大麥。古代文獻中常以二字連用代指重要糧食作物,例如《鹽鐵論》等農政文獻中可見其作為民生基礎的象征。
文化意義 該詞反映了中國古代農耕文明對麥類作物的重視,在《齊民要術》等農書中,麥類種植技術被列為五谷之首,說明其社會經濟地位。
注:目前可查證的曆史文獻中,“麳麰”一詞多指向麥類作物,尚未發現其他引申義項。建議需要學術引證時,可進一步查閱《說文解字注》《古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核實細節。
麳麰(lái móu)是一個生僻的漢字,它的意思是指糠秕或面胚。這個詞通常用于古代文獻或文言文中。
麳麰這個字由“麥”和“黽”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是16畫。
麳麰這個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篆書,它最早出現在《史記·貨殖列傳》。在繁體字中,麳麰的寫法為麳麰。
在古代,麳麰有多種不同的寫法。其中一種是采用繁體字寫法麳麰,還有一種是将兩個部首分開,分别寫作“麥黽”。另外,有些古代文獻中也可以看到麳麰這個詞的其他寫法。
古代文言文中常常可以看到對麳麰這個詞的使用,下面是一個例句:
“引糴者,采麳麰以指導區。”(《易傳·系辭上》)
由于麳麰是一個生僻的字,因此它的相關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并不常見。如果要組詞的話,可以考慮與糧食或農作物相關的字詞。近義詞方面,可以考慮使用糠秕、糧食殘渣等詞來替代麳麰。至于反義詞,可以考慮使用正常、完整等詞語來對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