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反而神同的一種筆法。 清 翁方綱 《同學一首送别吳穀人》:“ 義山 以移宮換羽為學 杜 ,是真 杜 也; 山谷 以逆筆為學 杜 ,是真 杜 也。”
“逆筆”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應用于文學創作和書法藝術領域,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指從反面或側面切入主題的寫作手法,通過制造對比或懸念來增強文章的表現力。例如欲揚先抑、以退為進等技巧,使文章結構更具波瀾,提升氣勢。清代學者翁方綱曾以李商隱、黃庭堅為例,說明這種“形反而神同”的筆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在書法中,逆筆特指逆鋒用筆,即起筆時筆鋒先向筆畫行進的反方向輕微運筆,再轉鋒行筆。這種技法能使線條更顯力度與質感,常見于楷書、隸書的橫豎筆畫中。
部分詞典(如)提到“逆筆”可引申為“違背原意修改他人作品”,但這一用法在現代語境中較少見,更多強調其藝術創作層面的技巧性含義。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文學作品或書法字帖中的逆筆案例,可參考古典文學評論或書法技法解析類資料。
逆筆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逆”和“筆”。逆指相反、背離、違背的意思,筆指寫字用的工具。
逆字的部首是辵,辵是表示走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走”字,它由3畫構成。筆字的部首是⺮,它表示竹子,由4畫組成。所以逆字總共由7畫組成。
逆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象形文字,表示違背正常方向或次序。在繁體中,逆字的寫法為「逆」。
在古代,逆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古時候的寫法為“䒫”,這種寫法也體現了流水從上到下倒流的形象。隨着時間的推移,逆字逐漸發展為現代的“逆”字。
1. 做人要遵守正道,不要走逆向的路。
2. 他的做法完全逆反了我原本的期望。
組詞:逆流、逆反、逆境、逆向。
近義詞:相反、違背、背離。
反義詞:順、正、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