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秋毫的意思、秋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秋毫的解釋

[newly-grown down] 秋季鳥獸的毫毛。形容極小的事

秋毫不敢有所犯。——《史記·項羽本紀》

秋毫之末。——《孟子·梁惠王上》

循規蹈矩無損秋毫

詳細解釋

(1).亦作“ 秋豪 ”。鳥獸在秋天新長出來的細毛。喻細微之物。《商君書·錯法》:“夫 離朱 見秋豪百步之外,而不能以明目易人。”《孫子·形》:“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晉 葛洪 《抱樸子·自叙》:“秋毫之贈不入于門,紙筆之用皆出私財。” 宋 王安石 《收鹽》詩:“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與争秋豪。” 清 唐孫華 《時世公子行》:“呼盧博簺窮晝夜,百萬一擲同秋毫。”

(2).指毛筆。 南朝 宋 鮑照 《飛白書勢銘》:“秋毫精勁,霜素凝鮮,霑此瑤波,染彼松煙。” 唐 王雝 《懷素上人草書歌》:“銅瓶錫杖倚閒庭,斑管秋毫多逸意。” 唐 朱逵 《懷素上人草書歌》:“轉腕摧鋒增崛崎,秋毫繭紙常相隨。”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秋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本義

指秋天鳥獸身上新長出的細毛。例如《孟子·梁惠王上》提到“明察秋毫之末”,這裡的“秋毫”即指動物秋季換毛時極細小的毛發。

二、比喻義

引申為極其細微的事物或細節,常用于強調觀察或行為的細緻程度。如成語“明察秋毫”形容人洞察力敏銳,能看清最微小的細節。

三、出處與用法

  1. 古籍引用

    • 《史記·項羽本紀》:“秋毫不敢有所犯。”
    • 《商君書·錯法》:“離朱見秋豪百步之外。”
    • 晉代葛洪《抱樸子》:“秋毫之贈不入于門。”
      (以上均體現“細微”之意)
  2. 現代用法
    多用于書面語或成語中,如“秋毫無犯”形容紀律嚴明,“明察秋毫”強調細緻觀察。

四、相關拓展

總結來看,“秋毫”既指具體的自然現象,也承載了漢語中對“細緻”“微小”的抽象表達,常見于文學與曆史文獻中。

網絡擴展解釋二

秋毫

秋毫(qiū háo),又稱作秋毛,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秋天的細小毛發。

拆分部首和筆畫

秋毫的部首是禾(hé),筆畫數是9。

來源

秋毫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秋風》一詩:“蕭蕭黃葉閉疏林,其它不歸纖細。”這裡的“纖細”指的就是秋天的細小毛發。

繁體

秋毫的繁體字為秋毫。

古時候漢字寫法

秋毫在古代有一種寫法,稱為“秋藜”。這種寫法在漢字演變過程中逐漸淘汰。

例句

1. 秋毫般的細雨輕柔地灑落在大地上。

2. 老人的白發中難免夾雜着幾根秋毫。

組詞

秋毫細癢、秋毫無犯、秋毫無犯之地

近義詞

細毫、細毛

反義詞

大毛、粗毫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