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low] 任憑
任隨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1).聽憑,任憑。《後漢書·西羌傳》:“其後子孫分别,各自為種,任隨所之。”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三:“就這樣每走三步,它總要叫喚一聲,但也并不作怪。因此,我也就泰然起來,任隨它跟着我叫。”
(2).無論,不管。 郭沫若 《屈原》第一幕:“它們開了花,結了實,任隨你什麼人都可以欣賞,香味又是怎樣的適口而甜蜜呀。”
“任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聽憑、任憑
表示對事物發展不加幹涉,任由其自然發生。例如:
無論、不管
用于條件句中,強調不受限制或排除幹擾。例如:
部分低權威性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成語,指“隨波逐流、缺乏主見”,但這一含義未見于權威文獻,可能為引申或現代口語化用法,需結合語境判斷。
“任隨”的核心意義是“不加幹涉”或“無條件接受”,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判斷。
《任隨》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為順從、隨意。它通常用來形容行為态度柔順,不拘束,任意隨心或任意遵從的情況。
《任隨》這個詞的部首有兩個部分,分别是「心」和「親」。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任隨》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化中的《詩經》中的一篇詩歌。據說,這首詩是由唐代詩人杜衍創作的,詩句中有一句話「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其中就包括了「任隨」這個詞。
《任隨》這個詞的繁體字為「任隨」。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任隨」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如今的寫法為「任隨」,古代則為「任隋」。
1. 他對工作的态度很隨和,什麼都任隨别人安排。
2. 她的性格任隨自己的心情起伏。
1. 任性:反映一個人行為不受拘束,自由自在的性格。
2. 隨意:指做事不受限制,不加考慮,按照個人心意行動。
3. 順從:表示對他人意見、要求等持相對柔和、不争辯、不抗拒的态度。
1. 順從:表示對他人要求,意見等持相對柔和、不争辯、不抗拒的态度。
2. 從命:表示聽從他人的命令、指示,無條件地履行。
1. 逆從:與「任隨」相對,表示不順從、違抗他人的要求,持有相反的态度和行動。
2. 拘束:表示對自己行為有所限制,不自由、不隨心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