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淑人。善人。 唐 陳子昂 《河内縣尉陳君碩人墓志銘》:“非淳人淑士,其誰能涅而不渝哉!”
(2).古代傳說中的國名。《山海經·大荒西經》:“有國名曰 淑士 , 顓頊 之子。”
“淑士”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基本釋義
“淑士”指品德高尚、文雅且有修養的人,多用于形容男性。其核心含義與“淑人”相近,強調善良、溫品性(“淑”本義為善良、美好,“士”指有德行的男子)。
文獻例證
唐代陳子昂在《河内縣尉陳君碩人墓志銘》中寫道:“非淳人淑士,其誰能涅而不渝哉!”,此處“淑士”即指堅守道德、不被世俗玷污的賢者。
神話來源
據《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有國名曰淑士,颛顼之子。”,傳說淑士國由颛顼(上古帝王)的後代建立。
文學延伸
清代小說《鏡花緣》中虛構了“淑士國”,該國崇尚文墨,國民言行皆引經據典,帶有諷刺文人迂腐的寓意。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山海經》或《鏡花緣》相關章節。
《淑士》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品德優良、行為典範的男子。他們通常具備高雅的教養、溫文爾雅的禮貌和誠實正直的品質。
《淑士》的拆分部首是水(氵)和土(士),其中的氵表示水,而士表示人。它的總筆畫數為12。
《淑士》這個詞最早來源于《周易·坤卦》中的“淑”,後來引申為君子之稱。至唐代以後,出現了《淑士傳》等專門描寫淑士的著作。而在繁體字中,将《淑士》寫作「淑士」。
在古時候,漢字《淑士》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的淑字作為冠詞出現,舊時意為溫良賢淑之辭。士字在古代寫作「士」,意為人的意思,表示男子。
他一直被大家認為是一個品德高尚的淑士。
淑女、淑德、淑貞、淑人
君子、紳士、賢人、仁人
山野、粗人、惡人、無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