揆席的意思、揆席的詳細解釋
揆席的解釋
[prime minister] 宰相的職位
詳細解釋
相位。指宰輔。 唐 李乂 《哭仆射鄂公楊再思》詩:“揆席凝邦績,臺階闡國猷。” 清 許承欽 《将相談兵歌題蔡懷真畫冊》:“ 崇禎 天子十七年,揆席頻翻如易屣。”
詞語分解
- 揆的解釋 揆 í 度(?),揣測:揆度。揆策。揆古察今。 道理,準則:千載一揆。 事務:百揆。 管理,掌管:揆百事。 舊稱總攬政務的人,如宰相等:閣揆。揆席(宰相之位)。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席的解釋 席 í 用草或葦子編成的成片的東西,古人用以坐、卧,現通常用來鋪床或炕等:席子。草席。葦席。竹席。涼席。席地而坐。席卷(僴 )。 座位:席位。席次。出席。列席。 酒筵,成桌的飯菜:筵席。宴席。酒席。
網絡擴展解釋
“揆席”是一個漢語詞彙,現綜合多個來源對其含義進行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 拼音:kuí xí
- 核心含義:指宰相的職位,或輔政大臣的相位。
- 詞源:“揆”有度量、管理之意,“席”指席位,合稱代指執掌國家事務的高位。
-
詳細釋義
- 曆史背景:
古代中國将宰相或内閣總理的職位稱為“揆席”,如唐代李乂詩句“揆席凝邦績,台階闡國猷”(《哭仆射鄂公楊再思》),清代許承欽詩中“揆席頻翻如易屣”(《将相談兵歌題蔡懷真畫冊》)。
- 職能關聯:
該詞強調對國家政務的統籌管理,與“宰輔”“相位”等詞同義,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對輔政大臣的稱謂。
-
現代應用
- 語言場景: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曆史研究、古典文學解析或成語引用中,例如描述古代官員晉升至宰相職位時可稱“登揆席”。
-
延伸補充
- 網絡釋義:
部分辭典将其解釋為“輔政大臣的統稱”,并強調其與“首相”“總理”等現代職位的對應關系。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唐代詩歌或明清史籍中的相關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揆席的意思
揆席(kuí xí)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衡量座席,側量席子的長寬。”這個詞用于形容準确測量和估計一個座席的大小。
拆分部首和筆畫
揆席的部首是手(扌)和巾(巾),總共有11畫。
來源
揆席的古文形狀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和金文時期。甲骨文中的形狀類似于現代的人手和巾,象征着通過手工制作和衡量來測量席子的長寬。
繁體
在繁體字中,揆席的形狀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揆席的形狀可能會有些變化。一種常見的寫法是将“席”字寫成“廣”字與“巾”字的組合,表示用一塊大小適中的巾布測量席子的尺寸。
例句
1. 他用尺子揆席,确保每個座位的尺寸都一樣。
2. 揆席之後,他确定這個沙發適合放在客廳的一角。
組詞
揆度(kuí dù)
揆量(kuí liáng)
揆鬥(kuí dǒu)
近義詞
測量、衡量、計算
反義詞
隨意、估測、不準确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