狷傲的意思、狷傲的詳細解釋
狷傲的解釋
猶高傲。 茅盾 《動搖》九:“說到最後一句, 方太太 忍不住一陣心酸,要落下眼淚來,但此時,狷傲支配了她全身,她覺得落淚是乞憐的态度,于是努力忍住了。” 茅盾 《子夜》五:“ 屠維嶽 冷冷地說,眼光裡露出狷傲自負的神氣。”
詞語分解
- 狷的解釋 狷 à 胸襟狹窄,性情急躁:狷急。狷狹。 潔身自好,性情耿直:狷介。狷傲。 筆畫數:; 部首:犭; 筆順編號:
- 傲的解釋 傲 à 自高自大:驕傲。傲岸(形容性格高傲)。傲骨。傲慢(輕視别人,對人沒有禮貌)。傲視。高傲。孤傲。 藐視,不屈:傲然。傲霜鬥雪。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狷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融合了"狷"與"傲"兩個字的特質,主要形容一種清高、孤傲、不肯隨俗的性格或态度。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語言研究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指為人潔身自好、清高自持,不肯與世俗同流合污,并帶有明顯的孤傲、倔強氣質。它強調的是一種耿介、不肯屈從、有所不為的品格,常帶有不隨和、不妥協的意味。
二、詞義分解與來源
-
“狷” (juàn) 的本義:
- 源自《論語·子路》:“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孔子将人分為“狂者”(志向高遠、積極進取)、“中行”(行為合乎中庸)和“狷者”(拘謹自守、有所不為)。
- 在傳統詞典中,“狷”主要指:
- 拘謹;潔身自好:如《廣韻》釋為“急也”,《說文解字》雖未直接收錄“狷”,但“狷”常通“獧”,有“急”意,引申為性情耿直、不肯苟且。
- 耿介;正直:指堅守原則,不肯做違背自己信念的事。
- 偏狹;急躁:有時也隱含性情偏急、不夠圓融的意味(此義在現代使用中常被“傲”的部分覆蓋或弱化)。
-
“傲” (ào) 的本義:
- 指自高自大;輕視他人。如《說文解字》:“傲,倨也。” 意為傲慢、倨傲。
- 引申為不屈從;藐視世俗:帶有一種不屈服、不隨波逐流的意味。
-
“狷傲”的合成義:
- 将“狷”的潔身自好、有所不為、耿介正直與“傲”的不肯屈從、輕視流俗相結合。
- 整體形容一個人因堅守高尚的節操或獨特的信念,而表現出清高、孤傲、不肯與世俗妥協的态度。這種态度既有積極的一面(堅守原則、不同流合污),也可能有消極的一面(顯得孤僻、不合群、難以接近)。
三、用法與語境
- 形容性格或氣質:如“他生性狷傲,不屑于逢迎拍馬。”
- 形容行為或态度:如“狷傲不群”、“狷傲自持”。
- 常帶有褒貶雙重色彩:在肯定其清高、有原則的同時,也可能暗示其孤僻、難以相處。具體褒貶需結合語境判斷。
四、權威參考來源
本釋義綜合參考了以下權威漢語辭書及語言學著作: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對“狷”、“傲”及合成詞有詳細釋義和例證,是大型權威曆史性漢語語文辭典。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作為規範現代漢語詞彙的權威工具書,其對詞義的界定具有廣泛認可度。
- 《辭源》(修訂本):側重探求詞語的古義和源流,對理解“狷”、“傲”的古義及在典籍中的用法有重要參考價值。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專門收錄與解釋古代文獻中的詞語,對理解“狷傲”在古文中的含義和用例至關重要。
- 《論語》及相關研究著作:孔子關于“狷者”的論述是理解“狷”字核心文化内涵的源頭。
網絡擴展解釋
“狷傲”是由“狷”與“傲”組合而成的詞語,需結合兩字的含義綜合理解:
-
“狷”的含義
傳統釋義中,“狷”有兩種核心含義:
- 潔身自好:如《論語》中“狷者有所不為”,指不隨波逐流、堅守原則的性格。
- 急躁、耿直:如《國語》注“狷者,守分有所不為”,隱含固執、不妥協的特質。
-
“傲”的含義
“傲”本義為“倨也”(《說文》),指傲慢、自高自大,如“傲骨”“傲慢”等詞均體現對他人的輕視或自我膨脹。但也可引申為“自信不悔”,如“值得驕傲”的正面用法。
-
“狷傲”的合成意義
結合兩字,“狷傲”通常形容一種清高孤傲、不隨俗流的性格,包含以下特征:
- 消極層面:因過度堅持自我原則而顯得固執、難以親近,甚至帶有傲慢态度。
- 積極層面:體現不妥協的獨立品格,如文人常以“狷傲”自喻清高氣節。
-
使用語境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評價性描述,需結合上下文判斷褒貶。例如:
- 貶義:“他狷傲自持,常因小事與人争執。”
- 褒義:“畫家狷傲不群,拒絕迎合世俗審美。”
注意:“狷傲”并非現代常用詞,更多是古漢語或文學創作中的組合用法,需謹慎使用以避免歧義。
别人正在浏覽...
哀恨阿娜背城借一綳帶辨達禀谷財貨朝行塵視寵賜充沛畜志翠幄村媪丹切咄咄防饷廢帝分緣負摙貢椾瑰絕貴戚核能護念解典鋪絜情機巧究真兒卷席涓細蝌篆愧勖郎君子弟爛泥老傭略寝鍊鋼林臯摟溝子露吐芒锷明月入懷默愧饒有風趣埽緷商客上啓事務主義私厚松紋擡策太清樓啴啍獺髓鼍鳴鼈應遐戀賢祠相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