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以地産賣于人,過若幹時間要求加價稱“找價”,屢找不已稱“敲菱殼”。 劉半農 《瓦釜集》第十三歌:“我勿敲他菱殼末,也要找找價。”原注:“以地産賣于人,越若幹時複要求加價曰找價;屢找不已,曰敲菱殼。”
“敲菱殼”是一個具有方言特色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但核心解釋如下:
指在地産交易中,賣方将地産出售後,多次要求買方追加價款的行為。具體表現為:
部分資料(如)提到該詞與“敲擊菱角測試硬度”的謹慎行為相關,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方言詞典或文獻,可能為誤傳或引申義。
在正式語境中,建議優先采用方言經濟行為的釋義,并注意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如需引用文學作品中的用法,可參考劉半農的原注說明。
《敲菱殼》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在猶豫不決或者遲疑不定時,經過一番思考和權衡後做出決定或者選擇。它形象地比喻人們在做出決策之前像是敲打着菱角,反複思考和權衡利弊。
該成語的拆分部首是「手」和「木」,其中「手」部表示與手相關的意義,「木」部表示與樹木相關的意義。它的總筆畫數為14畫。
《敲菱殼》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最早出現在《世說新語》一書中。在繁體中,它的寫法為「敲菱殼」,保留了原始的意義和形式。
在古時候,「敲菱殼」這個成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根據《廣韻》的記錄,「菱」的古字形為「陵」,而「殼」的古字形為「殻」。因此,根據古代的寫法,這個成語可以寫作「敲陵殻」。
1. 在做抉擇之前,我們應該充分考慮,不要急于敲菱殼。
2. 面對困難,我們要沉着冷靜地敲一敲菱殼,不要草率行事。
組詞:敲門、菱角、敲定
近義詞:權衡利弊、三思而後行
反義詞:草率行事、沖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