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匡正。《後漢書·左雄傳》:“自 雄 掌納言,多所匡肅,每有章表奏議,臺閣以為故事。”
“匡肅”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匡肅”意為“匡正”,即糾正、矯正偏差,使歸于正途或恢複秩序。例如《後漢書·左雄傳》中記載:“自雄掌納言,多所匡肅”,指左雄在擔任官職時多次糾正不當行為,整頓綱紀。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正式語境,形容對制度、行為的規範。例如“臺閣以為故事”表明其行為成為後世效仿的範例。
與“匡”相關的成語如“匡衡鑿壁”(比喻勤學)、“蟬緌蟹匡”(形容名不副實),但語義關聯較弱。
如需進一步探讨古代漢語詞彙的演變,可參考權威辭典或文獻。
匡肅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正大、端莊、嚴肅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為匚和月,總共有18個筆畫。
匡肅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在古時候,漢字寫法比較繁瑣,并且存在許多變體。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書寫規範逐漸統一,匡肅也成為一個正式的詞語。
匡肅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匡肅」,字形多了一個「旭」字旁。繁體字在台灣和香港地區較為常見。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在有所不同。有些漢字的字形可能會有相應變化,包括匡肅。然而,在演變過程中,匡肅的基本意義和形狀保持了穩定。
1. 他的演講充滿了匡肅的氣息,深深震撼了在場的聽衆。
2. 這部電影以匡肅的态度表現了社會現實問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匡肅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例如:匡正、正大匡肅、端莊匡肅等。
匡肅的近義詞包括正大、端莊、莊重等。
匡肅的反義詞包括輕浮、庸俗、放蕩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