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缬子髻的意思、缬子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缬子髻的解釋

晉 代婦女以花缯束發名缬子髻。《太平禦覽》卷三七三引 晉 幹寶 《搜神記》:“ 元康 中,婦人結髮者既成,以繒急束其環,名曰纈子髻。”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缬子髻是晉代流行的一種婦女發髻樣式,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1. 詞義與起源
    該發髻以花缯(彩色絲織品)束發為特點,因“缬”指織物上的花紋,故得名“缬子髻”。據《太平禦覽》引晉代幹寶《搜神記》記載,元康年間(291-299年),婦女将發髻盤成環形後,用缯帶緊束,形成這一獨特發式,最初起源于晉惠帝宮中,後流傳至民間。

  2. 樣式與流行
    發髻的核心特征是用缯帶固定環形發束,兼具裝飾性與實用性。其名稱在文獻中或作“撷子髻”,可能因通假或異體字導緻差異,但均指向同一發式。朝鮮地區四世紀左右的文物中可見類似髻式,推測為晉代文化傳播的結果。

  3. 文化影響
    作為宮廷時尚的産物,缬子髻反映了晉代貴族對精緻妝飾的追求,也體現了絲綢工藝在服飾中的應用。這一發式對當時及後世婦女裝扮有一定示範作用,成為魏晉時期服飾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網絡擴展解釋二

缬子髻的意思

缬子髻是一個古老的詞語,形容女子盤起的頭發。它的意思是将頭發柔軟地盤成一個髻,再用缬子(絲帶)紮起來。這一發型常見于傳統的中國女子服飾中。

拆分部首和筆畫

缬子髻的拆分部首是缶(fǒu)和 髟(biāo),它們分别位于左右兩邊,組成了這個詞的形狀。缶是一個表示器物的意思,髟則是一個表示頭發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為17畫。

來源和繁體

缬子髻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小雅·秋風》這首古詩中:缬我髻纚(sī)。後來逐漸演變為現代漢字的版本。在繁體中,缬子髻被寫作 "纈子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缬子髻的古代字形的一種寫法是 "纈纚鬐",展現了一個複雜而華麗的形狀。

例句

她把長長的頭發編成一個缬子髻,顯得優雅而古典。

組詞

缬子髻并沒有常見的組詞形式,因為它主要是一個詞語的名詞,不能與其他詞語合成。

近義詞和反義詞

與缬子髻相似的發型詞語有“發髻”、“發髻盤”等,它們都是指女子盤起的頭發。缬子髻的反義詞則可以是“披發”、“散發”等,表示女子将頭發放開而不盤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