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斧扆的意思、斧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斧扆的解釋

亦作“ 斧依 ”。古代帝王朝堂所用的狀如屏風的器具,以绛為質,高八尺,東西當戶牖之間。其上有斧形圖案,故名。《逸周書·明堂》:“天子之位,負斧扆,南面立。”《儀禮·觐禮》:“天子設斧依於戶牖之閒。” 鄭玄 注:“依,如今綈素屏風,也有繡斧文,所以示威也。” 唐 李白 《寓言》詩之一:“ 周公 負斧扆, 成王 何夔夔。” 清 黃宗羲 《徐公神道碑銘》:“千秋萬歲,光芒斧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斧扆(又稱“斧依”“屏扆”)是古代中國天子朝堂中特有的禮儀性器具,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詞義解析

  1. 形制與用途
    斧扆為绛紅色屏風狀器物,高八尺,通常置于天子座後的門窗之間。其核心特征為表面繡有斧形紋樣,象征權力與威嚴,用于彰顯帝王權威。

  2. 别稱與演變
    在不同文獻中也被稱為“斧依”“屏扆”,起源于周代,是古代禮制中“天子南面而立”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曆史文獻記載


三、文化象征意義

斧扆不僅是實物器具,更是古代政治與禮儀制度的符號。斧形圖案寓意“決斷與威儀”,绛紅色代表尊貴,其陳設位置(背靠斧扆、面南而立)強化了天子“受命于天”的合法性。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儀禮》等禮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斧扆(音fu yi)是一個古漢字詞,意思是斧子。該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斤"和"扌"。其中,"斤"是表示斧頭的意思,"扌"是手的意思。 斧扆起源于古代漢字,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可以追溯到商朝時期。這個字形保持了上下結構相同的特點,并且在演變過程中,發生了一些細微的變化,但整體上比較保持了原始的形态。 在繁體字中,斧扆的寫法保持了簡體字的形态,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斧扆的表示方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代,斧字的寫法上下颠倒,執字的最早形式也是手托斧的樣子,表示扛斧子的動作。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用斧扆砍樹。 2. 沒有斧扆,我們無法探索叢林。 3. 他用斧扆修理門窗。 一些組詞: 1. 斧頭(futou)-指的是斧子的頭部。 2. 斧柄(fubing)-指的是斧子的手柄。 一些近義詞: 1. 斧頭(futou)-與斧扆的意思一樣,指的也是斧子。 2. 钺斧(yuefu)-也是一種古代兵器,形狀類似斧子。 一些反義詞: 1. 鎬(gao)-指的是一種工具,一頭是錘子,一頭是鍬,用于挖掘。 2. 刀(dao)-與斧扆不同,刀的形狀比較細長,適合切割和削皮。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