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藏的意思、口藏的詳細解釋
口藏的解釋
口誦之經藏。 唐 白居易 《贈草堂宗密上人》詩:“口藏傳宣十二部,心臺照耀百千燈。”
詞語分解
- 口的解釋 口 ǒ 人和動物吃東西和發聲的器官(亦稱“嘴”):口腔。口才。口齒。口若懸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口。 出入通過的地方:門口。港口。 特指中國長城的某些關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口。喜峰口。 破裂的
- 藏的解釋 藏 á 隱避起來:埋藏。包藏。藏奸。藏匿。隱藏。蘊藏。藏污納垢。 收存起來:收藏。藏品。藏書。儲藏。 躲匿露 藏 à 儲放東西的地方:藏府。寶藏。 道教、佛教經典的總稱:道藏。大藏經。三藏(佛教經典
專業解析
"口藏"在現代漢語中屬于相對少用的書面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言語有所保留,不将内心所想完全說出來。具體釋義可參考權威辭書并結合語言實際運用:
-
基本釋義:
- 口: 指說話、言語。
- 藏: 指隱藏、不顯露、保留。
- 合義: 指在說話時有所保留,不把真實想法、感受或知道的事情全部說出來;言語謹慎,不輕易表露心迹或實情。強調的是一種言語上的克制、含蓄或隱瞞。
-
引申與用法:
- 言語謹慎: 形容人說話小心,不輕易透露真實想法或信息,以避免失言或引起不必要的麻煩。例如:“他為人謹慎,向來口藏三分。”
- 心迹不露: 指内心情感或意圖不通過言語完全表達出來。例如:“她心中雖有不悅,但面上帶笑,口藏不露。”
- 有所隱瞞: 在特定語境下,可能帶有故意隱瞞真相的意味,但這種隱瞞通常不涉及惡意欺騙,更多是出于謹慎或自我保護。例如:“關于那件事的細節,他顯得有些口藏。”
- 文化内涵: 這種言語上的保留有時也被視為一種修養或智慧,符合傳統文化中“敏于事而慎于言”、“言多必失”的觀念。
-
權威辭書參考: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 雖未單列“口藏”詞條,但其釋義原則支持“口藏”為“言語有所保留”之意。“口”指“嘴;說話”,“藏”指“躲藏;隱藏;收存”等義,組合符合構詞邏輯。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該詞典收錄了“口藏”一詞,釋義為“謂慎言,不輕易表态”。此釋義直接點明了“口藏”的核心在于言語的謹慎和保留。
-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雖未直接收錄“口藏”,但其對“藏”的解釋(如“隱匿”)和“口”的解釋(如“言語”),以及收錄的相關成語(如“守口如瓶”、“諱莫如深”)的含義,均與“口藏”的内涵相通。
-
例句參考(體現用法):
- “君子之交淡如水,遇事則需口藏心明,方顯智慧。”(體現謹慎與修養)
- “面對記者的追問,他始終口藏不露,未透露任何關鍵信息。”(體現言語保留與隱瞞)
- “她性情内斂,喜怒哀樂常口藏于心,不輕易示人。”(體現心迹不露)
“口藏”意指在言語表達上有所保留、隱藏真實想法或信息,強調謹慎、含蓄或不輕易表露。其用法體現了漢語中對言語分寸的重視。
網絡擴展解釋
“口藏”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口誦之經藏”,指通過口頭傳誦的佛教經典(經藏)。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指佛教經典通過口述方式傳承,而非文字記載。例如唐代白居易《贈草堂宗密上人》詩句:“口藏傳宣十二部,心臺照耀百千燈”,即描述僧人通過口誦傳播佛教經典。
二、相關用法
- 佛教語境:多用于描述僧人修行或傳經時的狀态,如“閉口藏舌”指修行時控制語言、專注内心的姿勢。
- 古籍引用:除白居易詩例外,《查字典》等工具書也明确标注其為“口誦之經藏”。
三、注意事項
-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能言善辯但隱忍不發”的成語,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與“藏拙”“守口如瓶”等混淆,建議以權威佛教釋義為準。
如需更深入的古籍例句或佛教經典關聯,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安慰暴光編校赤绶黨偶盜詐大誰大畹電子手表低遲定遠鬥雞走馬耳唇旛勝翻修煩言碎辭風馬牛不相及苟苟光緻緻鬼魔寒節恒守鶴膝蜂腰後陳昏慘慘昏邪家把什澗門腳镯金農謹肅計無所施看中可嘉口耳之學跨鶴揚州鲲鲸嬾嬾領先龍耳魯戈鹿裘不完逆争錢局汽車制造廠凄緊晴飔仍陋襲簡澀巴巴沈漬蛇神世曆市升順欲淘炊偷狗戲雞帷帏無情少面顯诤西方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