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揆席的意思、揆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揆席的解释

[prime minister] 宰相的职位

详细解释

相位。指宰辅。 唐 李乂 《哭仆射鄂公杨再思》诗:“揆席凝邦绩,臺阶阐国猷。” 清 许承钦 《将相谈兵歌题蔡怀真画册》:“ 崇禎 天子十七年,揆席频翻如易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揅席"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古代官职、权位相关,尤其指宰相或相当于宰相的高位。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古籍的详细解释:

一、本义解析

  1. 字义分解

    • 揅:古同“研”,有研磨、研究之意,引申为治理、掌管。在“揅席”中取其“主持、执掌”的引申义。
    • 席:原指坐席,后象征职位、权位(如“席位”)。

      合称“揅席”即指执掌朝政的核心职位,特指宰相之职。

  2. 权威定义

    据《汉语大词典》,“揅席”释义为:

    宰相的职位。因宰相总领百官,掌权衡之事,故称。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6卷,第152页)

二、历史演变与典籍用例

  1. 词源追溯

    “揅席”源于“揆席”(二者常互通),最早见于《尚书·舜典》:

    “纳于百揆,百揆时叙。”

    注:“揆,度也;席,位也。百揆即百官之首,后称宰相。”

    (来源:《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

  2. 经典文献用例

    • 宋代王禹偁《授宰相制》:

      “翊亮揅席,允厘大政。”

      (意为:辅佐宰相之位,妥善处理国政。)

    • 《宋史·职官志》载:

      “元丰改制,以左、右仆射为揅席。”

      (来源:《宋史》卷一百六十一)

三、文化内涵与引申义

  1. 象征意义

    “揅席”不仅是官职名称,更承载治国理政的权责,如清代顾炎武《日知录》所言:

    “揅席者,天下安危所系。”

    (来源:《日知录·卷九》)

  2. 相关词汇

    • 同义词:鼎席、台席、宰席(均指宰相职位)。
    • 关联词:揆路(宰相之位)、枢衡(中枢权柄)。

四、现代使用与考辨

现代汉语中“揅席”已罕用,多见于古籍研究或历史文献。需注意其与“揆席”的混用现象,如清代学者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考证:

“揅、揆古字通,揅席即揆席也。”

(来源:《经义述闻·卷三》)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
  2. 《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影印本)
  3. 《宋史·职官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4. 顾炎武《日知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5. 王引之《经义述闻》(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网络扩展解释

“揆席”是一个汉语词汇,现综合多个来源对其含义进行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 拼音:kuí xí
    • 核心含义:指宰相的职位,或辅政大臣的相位。
    • 词源:“揆”有度量、管理之意,“席”指席位,合称代指执掌国家事务的高位。
  2. 详细释义

    • 历史背景:
      古代中国将宰相或内阁总理的职位称为“揆席”,如唐代李乂诗句“揆席凝邦绩,台阶阐国猷”(《哭仆射鄂公杨再思》),清代许承钦诗中“揆席频翻如易屣”(《将相谈兵歌题蔡怀真画册》)。
    • 职能关联:
      该词强调对国家政务的统筹管理,与“宰辅”“相位”等词同义,常见于历史文献中对辅政大臣的称谓。
  3. 现代应用

    • 语言场景: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历史研究、古典文学解析或成语引用中,例如描述古代官员晋升至宰相职位时可称“登揆席”。
  4. 延伸补充

    • 网络释义:
      部分辞典将其解释为“辅政大臣的统称”,并强调其与“首相”“总理”等现代职位的对应关系。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唐代诗歌或明清史籍中的相关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兵纪不可言状不由得乘查晨昏定省车肆赤后疮瘢串讲摧颜大舜雕勦飞棋粪场俯拾地芥该当挂冠而去拐杖故历横枝儿鸿宾胡饼践蹂检文竭命叽咕九云锣刊削快行揆度愧天怍人阆丘老大灵雨随车鸾尾稆谷谬荐木厥破怀千了百了黔雷七真堂任遇洒笔腮巴子三苏伤毁伤生伤味伸吭湿化史阙文树敦黍谷天方教停笔体贴入妙微子蚬妹小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