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的意思、東吳的詳細解釋
東吳的解釋
(1).指 三國 時 吳國 。因其地處 江 東,故名。《文選·左思<詠史>之一》:“長嘯激清風,志若無 東吳 。” 李善 注:“ 東吳 ,謂 孫 氏也。” 明 梁辰魚 《浣紗記·謀吳》:“休憂慮,料堂堂廟謨,看瞬息間指揮談笑滅 東吳 。”
(2).泛指古 吳 地。大約相當于現在 江蘇 、 浙江 兩省東部地區。《晉書·食貨志》:“ 東吳 有齒角之饒, 西蜀 有丹砂之富。” 唐 杜甫 《絕句》之三:“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 東吳 萬裡船。” 宋 陸遊 《鹧鸪天·送葉夢錫》詞:“家住 東吳 近帝鄉,平生豪舉少年場。” 太平天囯 葉春森 《建天京于金陵論》:“﹝ 金陵 ﹞包 東吳 而連 北越 ,得其人主之,出可以戰,處可以守。”
詞語分解
- 東的解釋 東 (東) ō 方向,太陽出升的一邊,與“西”相對:東方。東經(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或經線)。東山再起(喻失勢之後,重新恢複地位)。付諸東流。 主人(古代主位在東,賓位在西):房東。股東。東道主(泛指
- 吳的解釋 吳 ú 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江蘇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後擴展至淮河下遊一帶:吳鈎(古代吳地出産的一種 * ,後泛指鋒利的刀劍)。吳越同舟(喻過去的仇人由于當前利害一緻而成為朋友)。 中國東漢末年三國之一
網絡擴展解釋
“東吳”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三國時期的政權名稱
東吳是三國時期孫權建立的政權(222年-280年),又稱孫吳。其政權核心位于中國東南部,因與曹魏、蜀漢鼎立且地處東方,故稱東吳。
-
曆史沿革:
- 221年,孫權被曹魏封為吳王;222年宣布獨立,改元黃武;229年正式稱帝,定都武昌(今湖北鄂州),後遷至建業(今江蘇南京)。
- 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率軍抵達台灣(時稱夷洲),這是中國政權首次對台灣的官方記載。
- 280年被西晉所滅,共曆四帝,是三國中存在時間最長的政權(若從221年算起,共60年)。
-
疆域與貢獻:
- 全盛時包括揚州、荊州大部及交州(後分設廣州),範圍涵蓋今江浙、兩湖、福建、兩廣等地。
- 推動了江南地區的經濟開發,為後世南方發展奠定基礎。
二、泛指古代吳地
“東吳”也用于指代以江蘇、浙江東部為核心的吳地,常見于文學作品中。例如:
- 杜甫《絕句》中“門泊東吳萬裡船”,陸遊詞“家住東吳近帝鄉”,均以“東吳”代指江南地區。
- 地理範圍大緻包括今蘇南、上海、浙北一帶,曆史上以富庶和文化繁榮著稱。
“東吳”既可特指三國時期的孫吳政權,亦可泛稱長江下遊的吳地。若需了解更多曆史細節(如重要戰役、人物),可參考權威史書或網頁。
網絡擴展解釋二
《東吳》這個詞是指中國古代三國時期的一個東部國家。它由兩個字組成,即“東”和“吳”。其中,“東”的拆分部首是“一”,它有4個筆畫;“吳”的拆分部首是“口”,它有6個筆畫。
《東吳》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曆史中的三國時期。在那個時期,中國分為三個國家,分别是魏、蜀、吳。其中,“東吳”指的是吳國的東部地區。
關于《東吳》的繁體字寫法為「東吳」。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關于《東吳》的古代漢字寫法具體情況我無法提供确切信息。
以下是一個關于《東吳》的例句:東吳是中國古代曆史上重要的一支勢力。
我無法直接給出更多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信息,但你可以根據《東吳》這個詞的意思和背景來進行相關的聯想和探索。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我會盡力幫助你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