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東吳的意思、東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東吳的解釋

(1).指 三國 時 吳國 。因其地處 江 東,故名。《文選·左思<詠史>之一》:“長嘯激清風,志若無 東吳 。” 李善 注:“ 東吳 ,謂 孫 氏也。” 明 梁辰魚 《浣紗記·謀吳》:“休憂慮,料堂堂廟謨,看瞬息間指揮談笑滅 東吳 。”

(2).泛指古 吳 地。大約相當于現在 江蘇 、 浙江 兩省東部地區。《晉書·食貨志》:“ 東吳 有齒角之饒, 西蜀 有丹砂之富。” 唐 杜甫 《絕句》之三:“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 東吳 萬裡船。” 宋 陸遊 《鹧鸪天·送葉夢錫》詞:“家住 東吳 近帝鄉,平生豪舉少年場。” 太平天囯 葉春森 《建天京于金陵論》:“﹝ 金陵 ﹞包 東吳 而連 北越 ,得其人主之,出可以戰,處可以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東吳是中國曆史與地理概念的多重指代,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一、曆史政權概念 指三國時期孫權在長江中下遊建立的政權(公元222-280年)。該政權以建業(今南京)為都城,與曹魏、蜀漢形成鼎立格局,《三國志·吳書》記載其"據有江東,國險而民附"。《漢語大詞典》明确标注此為三國時期吳國的别稱。

二、地理區域概念

  1. 古代泛指太湖流域,唐代杜牧《潤州》詩"東吳繁劇地"中的東吳即指今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地區
  2. 現代語境多特指蘇州,源自明清時期"東吳"作為蘇州府的雅稱,清代《蘇州府志》載有"東吳都會"之稱

三、文學意象延伸 在詩詞創作中常作為江南水鄉的代稱,如宋代辛棄疾《南鄉子》"坐斷東南戰未休"即以東吳指代江南地域文化意象。該用法在《全唐詩典故辭典》中有系統記載。

四、現代應用範疇 當代多用于機構命名,如東吳大學(台北)、東吳證券(蘇州)等,延續曆史地域關聯性。這種命名規律在《中國地名文化詞典》的"曆史地名現代轉化"章節有詳細闡釋。

網絡擴展解釋

“東吳”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三國時期的政權名稱

東吳是三國時期孫權建立的政權(222年-280年),又稱孫吳。其政權核心位于中國東南部,因與曹魏、蜀漢鼎立且地處東方,故稱東吳。

  1. 曆史沿革:

    • 221年,孫權被曹魏封為吳王;222年宣布獨立,改元黃武;229年正式稱帝,定都武昌(今湖北鄂州),後遷至建業(今江蘇南京)。
    • 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率軍抵達台灣(時稱夷洲),這是中國政權首次對台灣的官方記載。
    • 280年被西晉所滅,共曆四帝,是三國中存在時間最長的政權(若從221年算起,共60年)。
  2. 疆域與貢獻:

    • 全盛時包括揚州、荊州大部及交州(後分設廣州),範圍涵蓋今江浙、兩湖、福建、兩廣等地。
    • 推動了江南地區的經濟開發,為後世南方發展奠定基礎。

二、泛指古代吳地

“東吳”也用于指代以江蘇、浙江東部為核心的吳地,常見于文學作品中。例如:


“東吳”既可特指三國時期的孫吳政權,亦可泛稱長江下遊的吳地。若需了解更多曆史細節(如重要戰役、人物),可參考權威史書或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

安全帽邦浦镖客薜荔步砌漕運纏繳潮州大鑼鼓誠勤辭拒詞苑叢談麤悴打鳳撈龍擔架隊大少爺作風敵對定局端底風虹鈎竿佹得佹失龜堞宦人駕轊連軏戛雲結毦诳謼兩極兩手禮畢理當劣點鄰保梨子祿仕嫚秦命令句鳥竈盤銘飄淩平原兄弟千克青少年鼩窦阒若施禦水道速末水俗目瑣第太平天國廳子都銅坑銅商痛自創艾偷梁換柱文以載道烏柿無形資産相伯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