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鈇锧的意思、鈇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鈇锧的解釋

亦作“ 鈇質 ”。1.古代斬人的刑具。借指腰斬之罪。锧,墊在下面的砧闆。《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 子家駒 曰:‘臣不佞,陷君於大難,君不忍加之以鈇鑕,賜之以死。’” 何休 注:“鈇鑕,要斬之罪。”《史記·項羽本紀》:“将軍何不還兵與諸侯為從,約共攻 秦 ,分王其地,南面稱孤,此孰與身伏鈇質,妻子為僇乎?”《晉書·齊王冏傳》:“言入身戮,義讓功舉,退就鈇鑕,此 惠 之死賢於生也。” 元 李翀 《日聞錄》:“古者,斬人必加鍖上而斫之,故曰伏鈇質。” 清 黃宗羲 《陸周明墓志銘》:“昔 李固 之死, 汝南 郭亮 左提章鉞,右乘鈇鑕,詣闕上書,乞收其屍。”

(2).星名。《隋書·天文志中》:“八魁西北三星曰鈇質,一曰鈇鉞。有星入之,皆為大臣誅。”《宋史·天文志三》:“鈇鑕五星,在天倉西南,刈具也,主斬芻飼牛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鈇锧(fū zhì)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刑具,由“鈇”和“锧”兩部分組成,專用于腰斬之刑。以下從字形、本義、用途及文化内涵分述:


一、字形結構與本義

  1. 鈇(fū)

    形聲字,從“金”部,“夫”聲。本義指斧頭,特指行刑用的斧钺。《說文解字》釋:“鈇,斫莝刀也”,段玉裁注:“莝者,斬刍也……引申為凡斫斬之稱。”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2. 锧(zhì)

    形聲字,從“金”部,“質”聲。本義指砧闆,即墊在受刑者身下的鐵座。《漢書·項籍傳》顔師古注:“锧,椹也,謂斬人椹質也。”

    來源:《漢書》顔師古注


二、刑具功能與用途


三、文化引申與文獻用例

  1. 代指死刑

    《漢書·張蒼傳》載:“臣錯當伏鈇锧”,意為“應受腰斬之刑”。

    來源:《漢書》

  2. 喻指法律威嚴

    漢代賈誼《新書·階級》:“設鈇锧于朝廷”,強調刑具象征法制公正。

    來源:《新書》


四、與相近刑具的辨析


五、現代語義與傳承

現代漢語中,“鈇锧”已退出實用領域,僅存于曆史文獻與成語(如“伏鈇锧”),成為研究古代法制與刑罰文化的關鍵詞彙。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可引用的線上鍊接,故标注文獻來源;現代詞典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鈇锧”是古代的一種刑具組合,具體含義如下:

  1. 單字釋義

    • 鈇:指鍘刀,用于行刑時斬首或腰斬的工具。
    • 锧(音同“質”):指墊在受刑者身下的砧闆,通常為木質或金屬材質。
  2. 合稱含義
    “鈇锧”合稱代指古代腰斬刑具,使用時犯人伏于锧上,以鈇斬斷身體。例如《漢書·王傳》記載“解衣伏锧”,即描述受刑場景。

  3. 引申意義
    該詞常象征嚴厲的刑罰或法律權威,如《後漢書》中“願就鈇锧”表示甘願接受懲處。與“鈇钺”(鍘刀與大斧)類似,均體現古代刑法的嚴酷性,但“鈇钺”更側重權力象征,而“鈇锧”特指刑具本身。

  4. 曆史背景
    腰斬之刑在秦漢時期常見,後逐漸被其他刑罰取代。相關器具的命名反映了古代法制文化的特點。

别人正在浏覽...

拜懇邊旁不洽承星履草伧人赤白痢傳聲從逸翠滴村沙東挪西湊凡偶近器公責憨兒黑業烘柹紅豔豔忽怠簡集簡墨金棺緝綜拒扞口不應心雷赴镂牙眉飛色悅梅軒腼慚彌撒目眩神奪慕悅嚙镞獰暴辔首平治天下籤差輕饒素放傾伫三枭沈刻十三家時英首鼠抒懷樹蓺四國凸邊兔葵屯蹷否塞危天緯綫文澆五量五馬浮江無躁鄉貢湘平小民消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