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藤制的盾牌。古代作戰時用以遮擋敵方兵刃矢石等的護身武器。圓形,中心突向外,内有上下兩藤環,可容手臂挽入,并有橫木,便于執持。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二:“ 興珠 今老,然持藤牌而舞,辟易萬夫,前躍八尺,後退一丈,不可敵也。” 沉從文 《從文自傳·一個老戰兵》:“他們學的是翻斤鬥,打藤牌。”
藤牌是古代一種以藤條為主要材料制作的防禦性武器,其含義和特點可綜合多個權威資料歸納如下:
藤牌是圓形藤制盾牌,中心向外凸出,内部有上下兩個藤環用于固定手臂,并配有橫木便于握持。這種設計能有效遮擋敵方兵刃、箭矢等攻擊,常見于南方民族及古代軍隊的護身裝備。
《宋史》《廣陽雜記》等古籍均提及藤牌的軍事用途,例如宋代西南戰役中曾繳獲敵方藤牌,清代戰将持藤牌舞動可“辟易萬夫”。
藤牌不僅是古代戰争中重要的護具,其制作工藝和文化影響也延續至近現代,體現了冷兵器時代防禦武器的智慧。
“藤牌”是一個中文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艹”和“牛”。在漢字書寫中,上面的“艹”部表示植物,下面的“牛”表示有關牛的事物。
根據筆畫計算,整個詞語“藤牌”共有11畫。其中,“艹”部有5畫,“牛”部有6畫。這個詞語在書寫時需要按照正确的筆畫順序進行書寫。
“藤牌”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因為牛具有力量和耐力的象征,所以人們常将牛牽引的車輛或裝置用于軍事防禦。而“藤”是指一種植物,由于它的柔韌性和強韌性,被用于制作繩索和捆綁物品。
由于藤牌與軍事防禦有關,因此這個詞語通常與古時的武士、軍隊等相關。而在傳統文化中,藤牌也象征着堅韌和保護,常被用于象征守護家園或保衛國家的意義。
對于繁體字的寫法,藤牌的形狀與簡體字相同,隻是書寫風格略有不同。在繁體字中,“藤”字的結構和簡體字相同,而“牌”字的“牛”部的形狀可能略微不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藤牌的形狀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來說,“藤”字中的“艹”部分曾經寫作一個“又”字加上兩個點,而“牌”字的形狀可能與現代所見稍有差異。
以下是一些使用“藤牌”的例句:
1. 他手中握着一面帶有藤牌圖案的盾牌。
2. 她懸挂在門口的藤牌上,給人一種堅韌不拔的感覺。
3. 那位武士手持藤牌,保護着王國的安全。
除了“藤牌”,還有一些與之相關的詞語。
組詞:藤蔓、藤編、牌坊、牌位
近義詞:藤壺、藤蔓
反義詞:木牌、金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