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畫裙的意思、畫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畫裙的解釋

繡飾華麗的裙子。 唐 施肩吾 《代征婦怨》詩:“畫裙多淚鴛鴦濕,雲鬢慵梳玳瑁垂。” 唐 杜牧 《偶呈鄭先輩》詩:“不語亭亭儼薄妝,畫裙雙鳳鬱金香。” 清 吳偉業 《偶見》詩之二:“欲展 湘 文袴,微微蕩畫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畫裙”是漢語中具有曆史意蘊的服飾類詞彙,指裝飾有彩繪、刺繡或紋樣圖案的裙裝。該詞由“畫”與“裙”兩個語素構成,其中“畫”作動詞用,表繪制裝飾之意;“裙”即下裳,為古代女性常見服飾。《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彩繪或刺繡花紋的裙子”,釋義簡明扼要。

從服飾史角度考察,畫裙最早可追溯至漢代。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信期繡”絹裙,以朱紅、绛紫等絲線繡雲紋,佐證了《西京雜記》中“趙飛燕為皇後,其娣上遺織成上襦、織成下裳”的早期彩繪服飾記載。唐代達到工藝巅峰,《中華古今注》記載安樂公主“合百鳥毛織二裙,正看為一色,旁視為一色”,印證了當時運用絞缬、夾缬等染色技術制作的“暈色畫裙”。

文學作品中,李商隱《無題》詩“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十歲去踏青,芙蓉作裙衩”以“芙蓉裙”代指少女服飾,與溫庭筠“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鹧鸪”共同構成唐代畫裙的審美意象。宋代《東京夢華錄》載汴京婦女“多穿紅背子,紫、皂色繡裙”,說明畫裙逐漸從貴族專屬轉向市民階層流行。

文化内涵方面,畫裙承載着古代女性身份标識功能。漢代以十二章紋象征階級,唐代三品命婦可着“翟衣繡裳”,明清時期鳳尾裙成為诰命夫人禮服,均通過紋樣規制體現禮制要求。民俗學者考證,江南地區嫁衣必繡“百子圖”,北方則有“石榴裙寓多子”之說,展現服飾紋樣的吉祥寓意。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馬王堆漢墓服飾研究》文物出版社;《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年校注本;《宋史·輿服志》中華書局點校本;《中國服飾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畫裙”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huà qún,其核心含義指繡飾華麗的裙子。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2.文學例證

3.結構與用法

“畫裙”不僅是服飾的具象描述,更承載了古代審美與情感表達。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唐代至清代相關文學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芭黎罷朽比類合義并頭叢粲谷熾強寵樹楚霸王此際獃串了皮蕩戶丹荑點編彫蟲小技芳茝飛金封建把頭豐偉豐秀負舋狗頭官簿瑰奇故籍畫匠華景黃芽菜回翼活鱗翦理湔拭繼好金字憰怪刻廉款志曆底淩殄迷罔南夏煗氣判例噴礴迫脇乾行宂鬧耎毳三仕砂洲神仙不是凡人作竦肩土符晚榮惋傷委笄五郊仙毫小名西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