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繡飾華麗的裙子。 唐 施肩吾 《代征婦怨》詩:“畫裙多淚鴛鴦濕,雲鬢慵梳玳瑁垂。” 唐 杜牧 《偶呈鄭先輩》詩:“不語亭亭儼薄妝,畫裙雙鳳鬱金香。” 清 吳偉業 《偶見》詩之二:“欲展 湘 文袴,微微蕩畫裙。”
“畫裙”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huà qún,其核心含義指繡飾華麗的裙子。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畫裙”不僅是服飾的具象描述,更承載了古代審美與情感表達。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唐代至清代相關文學作品。
《畫裙》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用畫技繪制的裙子,是一種藝術品與時尚的結合。這種裙子通常以繪畫、刺繡等方式在面料上表現出各種圖案和色彩,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視覺效果。
《畫裙》這個詞的部首是“衤”(衣服),它的拼音是“hua”的聲母,“裙”的字形中是由“衤”和“失”組成的。
根據《康熙字典》,《畫裙》的總筆畫數是12畫。其中,“衤”部的筆畫為5畫,“失”部的筆畫數為7畫。
《畫裙》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明确,它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冰心的小說《華胥引·第二十四回》中。冰心的小說以古代東海十二美女為背景,描寫了她們所穿戴的豔麗的畫裙。
在簡體字的基礎上,繁體字“畫裙”保留了字形上的一些曲線和線條,它是傳統繁體字的一種表現形式。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上,雖然《畫裙》的字形并未有明顯變化,但使用的書寫方式和筆順略有不同。在古代,漢字的書寫較為規範,每個筆畫的順序和方向都有嚴格要求。
1. 她今天穿了一條精緻的畫裙,引來了衆人的贊歎。
2. 這位畫家專注地繪制着一條絢麗的畫裙,受到了觀衆的喜愛。
組詞:畫布、畫筆、繪畫、畫家。
近義詞:圖案裙、藝術裙。
反義詞:實用裙、素色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