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案比的意思、案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案比的解釋

案戶比民。《後漢書·安帝紀》:“方今案比之時,郡縣多不奉行。” 李賢 注:“謂案驗戶口,次比之也。”《後漢書·江革傳》:“每至歲時,縣當案比。”參見“ 案戶比民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案比"是古代戶籍管理制度中的專有名詞,指官府定期核查戶籍、核驗人口的行政程式。該詞最早見于《周禮》,漢代形成制度性規範,《後漢書·江革傳》記載"每至歲時,縣當案比",指縣級官員需在特定時間核對轄區人口信息。

詞義構成中,"案"通"按",本義為查驗文書檔案;"比"指比較核對,《說文解字》釋"比"為"密也,二人為從,反從為比",強調對照校驗的過程。具體實施包含三重程式:首先核對戶籍冊登記的姓名年齡,其次查驗體貌特征,最後更新生死婚嫁等變動信息,類似現代人口普查制度的前身。

該制度在秦漢時期達到完備,《睡虎地秦簡》中明确記載案比需在每年八月實施,稱為"八月書戶",唐代演變為"團貌"制度,明清時期與黃冊制度結合,形成中國古代連續兩千餘年的戶籍管理體系。現代漢語中該詞已退出日常使用,僅存于曆史文獻與法制史研究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案比”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一、古代戶籍管理術語(核心含義)

  1. 詞義
    指古代官府按戶核查人口信息的行為,包括檢驗年齡、相貌與戶籍登記是否一緻,類似于現代的人口普查或戶籍核驗。

    • 《後漢書》記載:“方今案比之時,郡縣多不奉行”(李賢注:“謂案驗戶口,次比之也”),說明漢代已将此作為基層治理的重要環節。
  2. 實施背景

    • 漢代推行“案戶比民”政策,每年定期由縣級官員執行,目的是确保賦稅、徭役等國家治理的準确性。
    • 如《後漢書·江革傳》記載:“每至歲時,縣當案比”,反映其周期性特點。

二、現代法律術語(延伸含義)

在當代司法領域,“案件比”是最高檢提出的辦案質量評價指标:

三、其他語境

在工程等領域,“案比”可指方案比較(如提及的采暖方案對比),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專業背景理解。


古代“案比”以戶籍核驗為核心,現代“案件比”側重司法效率,二者需嚴格區分語境。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最高檢相關文件。

别人正在浏覽...

晻忽扁螺倡答車革春官試達度大羅便鬥絶一隅發笑飛鷹走狗符伍篙眼割乳廬墓龜巢國柄海薻壞散畫肉回天轉地混渎渾渾噩噩簡括岕茗窘悴空弮良貞離宮别舘流明麽陋米南宮内部聯繫内證昵幸佩璜披帶評隲品量洽熟七巧圖七燿蒛盆柔情似水塞翁失馬上兌勝國飾辯詩價世箴首縣衰末撕抓鎖闩唐堯托胎王珧萬竅相探仙宇曉戍小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