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四苦的意思、四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四苦的解釋

(1).佛教以生、老、病、死為四苦。見《大乘義章》三。

(2).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其竹則二箭殊葉,四苦齊味。”自注:“四苦,青苦、白苦、紫苦、黃苦。”這是說苦筍的外殼雖然顔色不同,但苦味是一樣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四苦"是佛教哲學中的重要概念,特指人類生命中最根本的四種痛苦。根據佛教教義,這四苦構成了人生不可避免的苦難本質:

  1. 生苦

    指出生本身即蘊含痛苦。胎兒在母胎中經曆壓迫,出生時遭受擠壓,且出生即注定要經曆衰老、疾病和死亡等後續痛苦。佛教認為生命的存在是苦的起點。

    來源:《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對"生苦"的釋義;《長阿含經》中關于生命本質的論述。

  2. 老苦

    指衰老帶來的身心痛苦。包括身體機能衰退(如視力模糊、聽力下降、體力不支、行動不便)、容顔衰老、病痛增多、精力減退、記憶力衰退等,以及由此産生的精神上的憂慮、失落和無力感。

    來源:《中阿含經》對衰老過程的描述;《增一阿含經》中關于老苦的闡釋。

  3. 病苦

    指疾病帶來的身心折磨。包括身體上的疼痛、不適、虛弱、殘疾,以及精神上的焦慮、恐懼、對健康的渴望和對死亡的擔憂。疾病被視為身體四大(地、水、火、風)不調所緻。

    來源:《佛說醫喻經》中關于疾病與四大關系的說明;《雜阿含經》中關于病苦的記載。

  4. 死苦

    指死亡時的痛苦及對死亡的恐懼。包括臨終時身體分解的痛苦、對生命終結的無奈、對未了心願的遺憾、對親友財産的眷戀不舍,以及對死後去向的未知和恐懼。死亡被視為生命必然的終結,是最大的别離。

    來源:《大般涅槃經》中對死亡過程的描述;《瑜伽師地論》中對死苦的分析。

文化意義與延伸

"四苦"是佛教核心教義"四聖谛"中"苦谛"的基礎内容,旨在揭示人生的本質是苦,從而引導衆生尋求解脫之道。這四種痛苦被認為是所有衆生都無法逃避的普遍經驗。在佛教思想的發展中,"四苦"常被擴展為更詳細的"八苦",即在生、老、病、死之外,增加了"愛别離苦"(與所愛分離)、"怨憎會苦"(與厭惡者相遇)、"求不得苦"(所求不得)、"五蘊熾盛苦"(身心欲望執着帶來的苦)。"四苦"的概念深刻影響了東亞文化對生命、痛苦和人生意義的理解,常見于文學、藝術和哲學讨論中。如唐代詩人王維在《歎白發》中寫道:"宿昔朱顔成暮齒,須臾白發變垂髫。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即隱含了對人生老、病、死等苦的感慨。

網絡擴展解釋

"四苦"是佛教對人生本質痛苦的概括,主要包含以下四類苦難:

一、基本定義

四苦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出自佛教經典《大乘義章》。這四種痛苦被視為人類生命過程中無法逃避的基本困境,反映了佛教對生命本質的認知。

二、具體内涵

  1. 生苦
    包括胎兒在母體中的壓迫感、出生時通過狹窄産道的擠壓痛苦,以及新生兒初次接觸外界冷熱刺激的生理反應。如典籍描述嬰兒出生時"細嫩肌膚被接生者手掌抓提,痛苦較皮鞭抽體尤有過之"。

  2. 老苦
    表現為身體機能衰退(如視力模糊、白發脫齒)、慢性病痛積累(如風濕腰痛),以及心理層面的青春消逝之痛,尤以女性容顔衰老帶來的雙重痛苦為甚。

  3. 病苦
    涵蓋從嬰幼兒疾病(天花麻疹)到老年慢性病(高血壓、心髒病)的全生命周期病痛,現代新增疾病如癌症也被納入此範疇。

  4. 死苦
    既包括死亡過程的肉體痛苦,也包含對生命終結的深層恐懼。佛教認為即使長壽如"非想非非想天(八萬四千大劫)",最終仍難逃輪回。

三、相關延伸

部分典籍将四苦擴展為"八苦",新增愛别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四類精神層面的苦難。這種擴展更全面地诠釋了佛教的苦谛思想,但四苦仍是核心框架。

四、哲學意義

佛教通過四苦理論,揭示衆生皆苦的生命本質,旨在引導人們通過修行解脫輪回。此概念深刻影響了東方文化對生命價值的認知,至今仍被廣泛用于人生哲理讨論。

如需了解具體典籍原文或更詳細的八苦論述,可查閱《大乘義章》《涅槃經》等佛教經典。

别人正在浏覽...

謗铄倍貪不愧捗摅侈博達斡爾語電話機雕萃讀破句惡意翻舊賬諷谏風流博浪浮沉福貞丐閑功行圓滿公役關政詭容歸天荷眷畫眉舉案懽愛恚目撿幅賈誼鵩擊鞭錘镫寄豭京解之才謹凜津陽門究窮抗詞饋答量鼓聆音察理禮錢米南宮漂洗铍掩曝骨履腸齊眉案啟蒙青門綠玉房青首窮巷乞閑阙如史牒適逢其時詩禮傳家蜀郡探頭縮腦亡國滅種亡識問禮無禁鮮缟險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