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繩愆糾謬的意思、繩愆糾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繩愆糾謬的解釋

謂舉發過失,糾正錯誤。《書·冏命》:“繩愆糾謬,格其非心,俾克紹先烈。” 孔穎達 疏:“木不正者,以繩正之,繩謂彈正,糾謂發舉,有愆過則彈正之,有錯謬則發舉之。”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奏啟》:“昔 周 之太僕,繩愆糾謬。”亦作“ 繩愆糾繆 ”、“ 繩愆糾違 ”。《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十二年》:“上曰:‘ 貞觀 之前,從朕經營天下, 玄齡 之功也。 貞觀 以來,繩愆糾繆, 魏徵 之功也。’”《續資治通鑒·宋真宗景德二年》:“中丞之職,非徒繩愆糾違,亦當顧國家大體。”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繩愆糾謬”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尚書·冏命》,原文為“繩愆糾謬,格其非心”,意為糾正過錯和謬誤,約束不合規範的思想行為。該成語由并列結構組成:“繩”指用繩墨衡量,引申為糾正、約束;“愆”指過失、罪過;“糾”意為矯正;“謬”即錯誤、謬論。四字連用,強調通過嚴格規範來發現并改正錯誤,常用于描述制度性監督或道德規訓行為。

從漢語構詞法分析,其語法結構為動賓聯合式:“繩愆”與“糾謬”構成并列關系,兩個動詞短語均含約束糾正之意。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成語特指“舉發及糾正錯誤”,在古代多用于規谏帝王或上級官吏的文書語境,如明代王世貞《弇山堂别集》中“禦史職在繩愆糾謬”。

現代應用中,該成語多用于公文寫作和制度性文本,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釋義文獻中,常用以闡釋監督機關“發現并糾正偏差”的核心職能。據《辭源》考據,其語義演變經曆了從具體規谏行為到抽象監督機制的概念擴展,現已成為描述系統性糾錯機制的标準用語。

網絡擴展解釋

“繩愆糾謬”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héng qiān jiū miù,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總結如下:

基本解釋

出處與典故

用法與場景

  1. 語境:多用于正式場合,如勸谏、批評或制度性糾錯,含褒義。
  2. 例句:
    • 明代王世貞《鳴鳳記》:“繩愆糾謬,臣道為先;罰罪賞功,乾綱不替。”
    • 現代用法如“通過法律繩愆糾謬,匡扶正義”。

近義詞與擴展

該成語強調主動發現并修正錯誤,常用于強調責任擔當或制度規範,既有曆史深度,也適用于現代社會治理、法律等領域。

别人正在浏覽...

安份守己棒子骨頭本事匾對偪臣不辜捕捉赤麟重床疊屋喘喙達官顯宦大享電報挂號東扯葫蘆西扯瓢翻纡封堠風回電激功成骨枯孤燭含垢包羞浩邈鶴簡槐火黃頭奴婚媾火膏監系交裆澆激井陌酒斾揫索決放拉枯蘭州勞累驎駒黎人罵譏妙味穆護子臲靰膩香攀翻澎澎侵加稽颡三白食深根蟠結慎職舍宅書家太上道君相機顯功憸狡銜石哮噬諧慢鞋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