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愆糾謬的意思、繩愆糾謬的詳細解釋
繩愆糾謬的解釋
謂舉發過失,糾正錯誤。《書·冏命》:“繩愆糾謬,格其非心,俾克紹先烈。” 孔穎達 疏:“木不正者,以繩正之,繩謂彈正,糾謂發舉,有愆過則彈正之,有錯謬則發舉之。”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奏啟》:“昔 周 之太僕,繩愆糾謬。”亦作“ 繩愆糾繆 ”、“ 繩愆糾違 ”。《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十二年》:“上曰:‘ 貞觀 之前,從朕經營天下, 玄齡 之功也。 貞觀 以來,繩愆糾繆, 魏徵 之功也。’”《續資治通鑒·宋真宗景德二年》:“中丞之職,非徒繩愆糾違,亦當顧國家大體。”
詞語分解
- 繩愆的解釋 糾正過失。 唐 白居易 《論元稹第三狀》:“臣恐 元稹 左降已後,凡在位者,每欲舉事,必先以 元稹 為戒,無人肯為陛下當官執法,無人肯為陛下嫉惡繩愆。”
- 糾謬的解釋 糾正謬誤。《書·冏命》:“惟予一人無良,實賴左右前後有位之士,匡其不及,繩愆糾謬,格其非心,俾克紹先烈。” 蔡沉 集傳:“繩,直;糾,正也。”《新唐書·王元感傳》:“所撰《<書>糾謬》、《<春秋>振滞
網絡擴展解釋
“繩愆糾謬”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héng qiān jiū miù,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總結如下:
基本解釋
- 字面拆解:
- 繩:本意為繩子,引申為“糾正、約束”;
- 愆(qiān):過失、錯誤;
- 糾謬:糾正謬誤。
合指通過約束和規範來糾正錯誤與過失。
出處與典故
- 最早出自《尚書·冏命》:“繩愆糾謬,格其非心,俾克紹先烈。”意為通過糾正錯誤,端正思想,使先輩的功業得以繼承。
-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奏啟》中也有引用,強調其作為監察職責的象征。
用法與場景
- 語境:多用于正式場合,如勸谏、批評或制度性糾錯,含褒義。
- 例句:
- 明代王世貞《鳴鳳記》:“繩愆糾謬,臣道為先;罰罪賞功,乾綱不替。”
- 現代用法如“通過法律繩愆糾謬,匡扶正義”。
近義詞與擴展
- 近義詞:糾謬正俗、撥亂反正、改過遷善。
- 反義詞:文過飾非、姑息養奸。
該成語強調主動發現并修正錯誤,常用于強調責任擔當或制度規範,既有曆史深度,也適用于現代社會治理、法律等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二
繩愆糾謬的意思是指糾正或指正錯誤的行為或言論。它的拆分部首是繩(纟)、愆(言)、糾纟、謬(讠)。其中,繩和糾都屬于纟部首,愆屬于言部首,謬屬于讠部首。根據筆畫個數來看,繩有8畫,愆有12畫,糾有6畫,謬有14畫。
繩愆糾謬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人們非常注重言行的準确和正确,如果有人說錯或做錯了事情,就會被指出并糾正。因此,繩愆糾謬這個詞就是從古代這種糾正錯誤的風氣中衍生出來的。
在繁體字中,繩愆糾謬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繫愆糾謬」。不同于簡體字的簡化,繁體字通常保留了更多的筆畫和結構。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繩的寫法為「繁」,愆的寫法為「謝」,糾的寫法為「糾」,謬的寫法為「謬」。可以看出,古時候的寫法和現代漢字的寫法有一定的差别,但基本上仍然可辨認。
例句:
1. 他及時指出了我的繩愆糾謬,讓我避免了丢臉的錯誤。
2. 我們應該互相糾正繩愆,提高自己的水平。
組詞:糾正、錯誤、言行、指出、準确、簡化
近義詞:糾錯、指正、改正、修正
反義詞:容忍、寬恕、包容、接納
以上就是關于《繩愆糾謬》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